要真正认识王选,还得从他人生中第一次乃至以后的一次次选择说起。
前三次选择:
神圣的使命
高考前填志愿,王选填了三个: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家在上海,没有一个志愿填上海,王选对新中国充满无限憧憬。
“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因为我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王选说。
当时,班上最热门的选择是纯数学,力学次之。计算数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刚设立这门专业,连教材都还缺乏。然而就在此时,王选看到了我国1956年1月刚刚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看到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被留校当助教,并成为设计硬件的主力之一。
1961年,王选作出了他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
24岁的王选很快看到了这次抉择所带来的好处。“我已经搞了3年的计算机,本来,我以为自己是懂计算机的,现在忽然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能真正懂得计算机,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王选把这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饥饿加上连续的劳累,终于把他击倒。辗转几家医院,持续数年,他的病久治不愈。1975年,他38岁了,仍“病休在家”。就在这年,王选作出了他一生中第三次重大抉择。
这是一件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的事。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有近千年历史。如今,随着电子、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结束了由毕昇发端的活字印刷术,采用了“照排技术”。当代印刷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比过去一千年里产生过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如果仍停留在铅印阶段,怎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王选听说“748工程”时,已是1975年,他最感兴趣的“汉字精密照排”,当时国内已有5家在研制,都实力雄厚。“病休”中的王选又能做什么?
1975年春,他动员起自己还很虚弱的身体,日复一日地挤公共汽车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杂志。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他的选择似有凌云气概,可是,这有可能吗?
由于我国基础工业落后,搞二代机、三代机都有一系列很难过关的尖锐问题。王选其实也是以别无选择的方式向自己的大脑要出路: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研制 “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
王选“第三次抉择”最宝贵的地方,不在于选择了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而是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第四次选择:
决战市场
国门刚刚打开,西方人来了。1979年最早到来的就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公司。不久,日本人、美国人搞的汉字照排系统也接踵而至。
1984年,中国以更坚决的步伐把改革开放又推进了一大步。松下电器、奔驰汽车、IBM电脑等大量舶来品潮水般涌入中国。美、英、日等国研制的汉字照排系统,也以比从前更进步的技术,形成“联军”似的战斗力,向中国的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发起进攻。
此时,“748工程”10年了。眼下,该是到了与多国公司决战的时日,王选研制组却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转眼间,我国有几十家出版社、报社、印刷厂购进了5种不同品牌的美、英、日照排系统。参加北大“748工程”的协作单位,也有提出撤走协作人员的,王选的硬件组从最初热热闹闹的9人,走得只剩下王选和吕之敏两人……王选对自己的第四次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注定了他必将作出又一个重大选择。
华光,华光,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华光,意为中华之光。
1985年,随着春节的爆竹燃响,华光系统终于在新华社正常运行。5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此后,华光系统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选心中仍不踏实,他说自己有一种“负债心理”,感觉不到有什么成就。“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国家是有功还是有过?我们得了这么多奖,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了,那么你的功劳在哪儿呢?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
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完成该系统的总承厂是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经济日报》一举成为全国最漂亮、出版速度最快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第二年7月,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不但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二,耗电量也减少三分之二强,成本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熔化铅字的曙光亮起来了,一场必将引发的我国印刷术第二次革命,很快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印刷业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这一崇高奖项差不多就像是为王选而设的,王选获得了这一最高荣誉奖。
此时,可以松一口气了吗?没有。早在1987年初,王选就已向Ⅳ型机出击了。
人民日报社引进的两套美国HTS照排系统,到1989年,经该公司长期调试,仍故障频频,效率太低,无法使用,最终成为“死机”。美国HTS系统的价格是当时华光系统的15倍,如此昂贵的设备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谁也没有料到。王选伸出了援助之手,带领若干技术骨干到人民日报社,用北大技术对美国HTS系统进行改造,将“死机”救活。
美国HTS公司的总裁在离开中国前,向中方表达了他对王选的杰出发明的尊敬,并说:“今后,地球上再没有HTS公司了。”
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波澜壮阔地前进。这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第五次选择:
让年轻人的思想开出鲜花
1993年春节前夕,王选像往年一样,闭门搞设计。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过完年回来,王选把设计拿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25岁的学生刘志红,看过后对导师说。
王选愣住了,但不得不承认学生言之在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就这样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
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
王选作出了自己一生中第五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干!就在这一年,王选把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肖建国(36岁)任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阳振坤(27岁)任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汤帜(27岁)任文字处理研究室主任。
王选作出的人生第五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灿烂的抉择。
(综合《光明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