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浙江民企纷纷开“当铺”
“蜂蜜”不能随便叫了
温州:假“五粮液”流向婚庆宴席
今年记账式国债 “首发阵容”亮相
新农村新面貌
遂昌“农村放心店”惠及农家
世行资助我国 利用可再生能源
温州农产品 亮相欧洲农博会
日本将焦炭价格“砍”下8%
为浙企引进欧洲项目与人才当“红娘”
中国鞋企成立联盟应对欧盟反倾销
无标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4亿资金潮涌典当业——
浙江民企纷纷开“当铺”
本报记者 金涛
  民资潮涌典当业

  浙江民资活跃的“天性”再度得到充分释放:在“掘金”资源开发、投建民营银行、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等领域屡有“斩获”后,眼下不少民营企业又瞄上了获利较丰的典当业。

  这股热潮缘起于国家相关部委的一纸“解限令”。不久前,国家商务部、公安部颁布了新《典当业管理办法》,重新设定了典当业的准入门槛,规定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0万元,其中,从事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和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分别不能少于500万元和1000万元,若要设立分支机构,典当总行的注册资本则不得少于1500万元。

  相比从前,可以说典当业的从业门槛被拔高了一大截。但事实上,恰恰是这纸“解限令”,起到了给典当业“开闸”的作用。以前典当业门槛虽不高,审批“口子”却开得很小,大量拿不到审批指标、却又想从事“当铺” 经营的民资只能游走于“大门”之外。据省经贸委透露,2005年前的3年内,全省没有审批过一家典当行,而排队申请待入的民企却有数百家之多。而现在只要符合新《办法》的准入条件,不论是国资还是民资“身份”都将被允许进入。

  省经贸委的一份统计清样显示,“冰封”5年之久的典当业“解冻”后,国家商务部2005年共审批了478家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其中浙江就获批29家,在全国各省市中拔得头筹。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29家“呱呱坠地”的“浙姓”典当行“新生儿”中,除4家为老典当行的新增分支机构外,其余皆为“独门独户”的民营控股“当铺”,平均注册资本150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6000万元,雄厚的资本实力在全国同业中堪称“一枝独秀”。如此算来,在典当业大门洞开之际,全省至少有4亿元民资蜂拥而入。

  民资激活典当业

  浙江民资抢入“当铺”并非心血来潮。典当业资深人士、广业典当行副总经理裘红庆表示,其实民资心仪典当业由来已久,前几年在审批几乎“冻结”的情形下,像中财、西子等实力雄厚的民企就硬生生从“门缝”中挤进了典当业,拿到了在当时弥足珍贵的经营执照。

  民资缘何这般青睐典当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典当行看似不怎么起眼,但因较高的综合管理费费率,其所获的回报相当可观。现在业内所公认的典当行年均回报率一般可达15%至20%。

  如果说逐利还只是民资的共性外,那么,现阶段“典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融资辅助工具所凸现的投资价值,更让浙江民企欲罢不能。被视为浙江经济坚实“塔基”的大量中小企业,一直来却为融资难所掣肘,尤其是在宏观调控、银根趋紧的情形下,不少急需资金而又从银行借贷无望的中小企业,纷纷借助典当渠道来调换资金头寸,进行短期快速融资。这不仅使典当业的获利空间充分膨胀,同时也让民企投资典当业的信心空前看好。

  相较传统意义上的典当行,现代“当铺”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个人为主,而是把经营重心悄悄转向了中小企业,兼顾个人;当品也不再是靠金银首饰、珠宝字画、家电“老三样”撑门面,取而代之的是房产、有价证券、汽车“新三样”,动产与不动产兼收并蓄。

  有利就伴有风险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对此,业界这样形容典当业:这是一个看得见利润,看不见风险而风险又无时、无处不在的行业。

  据了解,典当业最常见的风险还是经营风险,包括误收赃物风险、鉴定估价和市场预测失误风险、绝当变现风险等等。像眼下颇热门的房地产、汽车质押典当,前者容易出现产权不清晰、价格虚高等问题,后者则存在证照作假甚至是非法销赃“洗钱”等情形,这些都是典当行日常经营中所必须面对的。

  与传统的经营风险相比,融资风险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据西子、恒丰等典当行介绍,现在中小企业用厂房、住宅等房产作抵押融资,典当金额巨大,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大笔资金出借也让典当行如履薄冰,一次失手就极有可能造成全年白辛苦。加上典当融资本身性质就是救急图快,不像银行贷款那样需层层审批、道道把关,有时甚至当日抵押当日或次日就放款,更是“放大”了这种快速融资的风险。

  随着典当行的急速“扩容”,市场剩余空间已显局促,比拼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的迹象已见端倪。这对部分规模、资本偏小的典当行而言,从业整体风险必然加大。为此,有业内人士预言,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典当业告别“家家有钱赚”的好日子将是不远的事。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