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天前公布了《2005年科学报告》,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报告分析了全球科研活动的分布及问题,从中可以发现七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特征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科研力量增强
报告认为,最显著的科研发展趋势将出现在亚洲。这个地区的研发开支占世界总研发开支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27.9%增长到2002年的31.5%,名列世界第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个趋势。
中国研发人力资源在绝对数值的比较上,居于世界前列。与1999年相比,2002年的中国研发开支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增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级制造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均属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
特征二:全球三成多研发在北美
报告指出,北美仍然是世界上科研最活跃的地区,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集中在这一地区。2002年,在全球8300亿美元的研发总开支中,北美约占37%,但比1997年下降了1.2%。
特征三:欧洲科研喜忧参半
报告还表明,与美国私营机构相比,其欧洲同行的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这是欧洲科研力量落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欧盟研发资金中有56%来自工业部门,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均超过60%。此外,与美国相比,欧盟的研究机构数量较多,容易出现研究项目重复,资源浪费。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中,欧洲国家仍处于领先地位。
特征四:国际合作不应只是“技术转让”
报告强调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重视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报告说,非洲科技市场主要由国际捐助、援助和跨国公司主导,他们对非洲科研的激励作用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该方式没有提供配套的科技系统,无法促进与科研相关的职业发展。在中东和拉美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因此报告指出,国际科技合作“不仅应该带来技术转让,也应该带来能力建设”。
特征五:努力建设知识型社会
报告说,1900年,半顷地和一年的劳动才能养活一个人;如今,在同样的半顷地上只要付出一天半的劳动就能养活十个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科学知识的发展。若想将科学知识带来的增加值转变成更多的资本,就需要努力建设知识型社会,即有科学知识的社会。
特征六:国内长足发展才能留住人才
报告指出,许多国家都受到人才外流的影响。在软件开发、空间、生物技术等研究上成绩显著的印度,有许多高素质毕业生被吸引到国外,尤其是美国。这表明发达的大学系统不足以克服人才外流问题,只有国内的长足发展才能吸引研究人员留在祖国,或者回国效力。
特征七:企业科研不能代替国家基础科研
报告认为,私营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起重要促进作用,但私企的投资必然面向中短期应用研发,以期尽快收回投资。所以,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都需要依赖长期公共投资。另外,保持国家科学机构的协调运作,有力的国家政策至关重要。
杨骏(据新华社巴黎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