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读书与旅游
生命之源
春天的呐喊
长者的魅力
激情写“梁祝”
运河帆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激情写“梁祝”
■顾志坤
  把故乡远古的女儿祝英台写成长篇小说,一直是我多年所苦苦追求的。这一是因为“梁祝”的故事虽然妇孺皆知,历代的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围绕这个故事所创作的唱本、民歌、弹词、戏曲等也足有数百个版本,但独独没有人用它写成小说,我想填补这个空白。二是作为祝英台的一个同乡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写这部小说,其用意当然不言而喻。

  当然,促使我下决心动笔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原因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是1989年夏,我正在家里创作《故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广陵散主人——嵇康》。有一天,当我在头昏眼花的傍晚扔掉手中的笔想稍稍休息一下时,无意中瞥见了桌角的一份报纸,上面有一篇小文章,最长不会超过三百字,但内容却触动我的心弦,有人对祝英台是否是上虞人提出了质疑。这篇文章顿时使我引起了警觉,我当即决定停掉手头正在创作的《嵇康传》,把原打算在两年后再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提上来。我当时想,我必须在这场“户籍”之争未形成定局之前把书写出来。我当然不认为这部书能使一些窥视已久并早想改变祝英台“户籍”的人心服口服、改弦易辙,但我至少可以向他们表明,要想动祝英台“户籍”的企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瞧瞧这部书吧,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从动笔到出版,总共花了三年多时间。期间有关“梁祝”遗存地的争夺风波,几乎没有平息过,不是宁波与上虞争,就是上虞、宁波与河南驻马店之争,当然还有杭州和宜兴争。总之,争得硝烟弥漫,风起云涌。

  对于这部书的书名,最初不是叫《梁山伯与祝英台》,而是叫《祝英台与梁山伯》,为什么?因为我认为:在“梁祝”故事中,真正的主角不是梁山伯而是祝英台,试想,在夫权、父权为主,女性被完全排除在外的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便如一条条毒蛇,时刻缠绕窒息着那个时代女子的青春,成为她们身上永远解不开、打不碎的酷毒枷锁,妇女只是男子们的附庸和工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男子可以休妻再娶,或者三妻四妾,而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这样的情景下,一个柔弱的女子,孤立无援、势单力薄,她要外出求知,竟然要女扮男妆,三年而不露真相,其间的悲苦谁人能知。而在婚姻上,她为了追求自主与幸福,不仅要与父母、与马家进行抗争,更重要的是,还要与她周围有形无形的封建礼教进行搏斗,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冒多大的风险。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祝英台都要比梁山伯承受更多和更大的磨难,悲剧不发生在她们的身上又发生在谁的身上?不以她们的壮丽反抗和最终毁灭为表现对象又以谁为对象呢?换言之,不以她们为主角又以谁为主角呢?

  当然,把祝英台列为“梁祝”故事中的主角,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祝英台是上虞人,作为上虞的作家,我对她当然抱有偏爱。

  与所有有争议的作品出版以后在读者中所引起的反响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版以后所引发的争议比我预想的要激烈得多得多。一位宁波的读者对书中以祝英台为主角的创作主旨颇不以为然。一位在江苏宜兴文化系统工作的同仁来信说,本书中把梁祝的读书处放在杭州,是对事实的歪曲和对宜兴的不尊重,他强烈要求该书在再版时予以更正,否则他们将专门著文予以反击。我无意与他们争论。而我要做的,就是通过作品把最有说服力的考证和依据奉献给更多的读者,从而求得历史和社会的认同。

  还是来听一听谢晋导演的话吧,他也是祝英台“户籍”的捍卫者。若干年前他就决定要拍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他向海内外征集电影剧本时,我的书出版了,他看了我的书,并在扉页上题上这样一段话:“将家乡优美的民间传说、美好的人性传播到全世界”。

  是的,世界上凡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知道“梁祝”的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