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探索“全域景区化”

农文旅深度融合 解锁乡村振兴新玩法

  夏浪奔涌时,扬帆恰迎潮。

  今年以来,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围绕“秀美西塞山 智汇杨家埠”目标定位,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新图景——一季度招引4个亿元项目、固投增速近88%的亮眼成绩单,让这个曾经“藏在深闺”的生态明珠跃升为湖州乡村振兴的“奔跑者”。

  在这里,“四季看变化”不是口号:农业项目与生态禀赋碰撞出产业火花,美丽乡村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同频共振,刚斩获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先进集体”“实干争先奔跑者”双项荣誉,见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

  从“三维目标”精准发力到全域景区化雏形初现,杨家埠正用创新实践书写“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张笑言

  规划引领筑框架

  描绘“三产融合”共富蓝图

  站在苕溪北岸的观景平台远眺,连片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这片占地15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涵盖塘口村、乌陵山村等5个行政村,是杨家埠街道实施“一带一区块”空间规划的生动实践。

  据悉,该区域以“三产融合”为核心,重点布局农业生产、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目前已落地8个标志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8亿元。

  “我们通过‘片区化开发’打破行政村界限,形成规模效应。”杨家埠街道农业农村办主任介绍,以欣农罗氏沼虾项目为例,今年一季度一期建成后迅速带动周边村集体流转土地1050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以上,下半年二期项目再推进,通过盘活飞港牧业废置养猪场,研发盐碱虾苗培育投资1亿元,预计年产值还能增加约1亿元。同时,示范区还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监测、智能投喂等全流程管控,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土机正在对最后一片田块进行平整。“目前已建成高标田2399亩,完成土地流转及政策处理6800亩。”杨家埠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步推进的南太湖新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将农机服务、农资配送、技术指导等全流程服务“打包”上线,实现从育苗到仓储的“一条龙”智能托管,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抛荒地整治成效显著。通过集中整治行动,该街道完成837亩土地翻耕平整,剩余471亩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新增可耕种土地1308亩,为后续产业发展储备了宝贵资源。“这些土地我们将优先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引进,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杨家埠街道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项目驱动强筋骨

  激活产业升级“双引擎”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杨家埠街道西塞村的“白鸽城堡”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纯白的法式建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拍摄大片。

  这几年,西塞村挖掘自身优势,探索产业链新发展模式,逐步把村里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用“业态叠buff”的创意玩法破圈,走出一条集休闲、垂钓、采摘、种植于一体的生态田园发展之路。

  这个昔日的宁静村落,如今将垂钓的闲适、四季采摘的野趣与网红民宿的别致混搭,构建出“1+N”沉浸式乡村体验场域。负责人透露,不同于传统农家乐的单打独斗,他们以“流量共生”为逻辑,让咖啡车与果树、鱼竿与星空帐篷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拼成一幅“可拍照、可撒欢、可躺平”的微度假拼图,让田园生活更“黏人”。

  共富路上,乡村怎样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杨家埠街道坚持“招大引强”与“存量激活”双轮驱动,文旅融合项目正在加速布局。投资8000万元的怡禾园生态农业项目已完成16幢精品民宿主体建设,未来将与西塞白鸽城堡形成民宿产业集群;而“禾妍悦色”农旅综合体则创新“稻田+露营+农耕体验”模式,自今年3月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我们正建设农旅综合服务中心,计划下半年主办‘稻田丰收节’等活动,将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项目运营负责人说。

  不远处,戚家村总投资超1亿元的“7+青年聚落”项目即将崛起,依托西苕溪生态画卷与千亩田园,项目将打造集有机农场、文创实验室、户外疗愈营地和创业孵化器于一体的青年乌托邦。志合村也正酝酿一场文旅“破圈”行动,该村瞄准“沉浸式学习+轻奢度假”新刚需,未来,或将成为“周末新经济”的流量密码,让这里从“过境地”变身“目的地”。

  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我们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杨家埠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赋能添神韵

  厚植乡村振兴软实力

  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杨家埠街道深挖文化内涵,以红色基因、非遗资源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这是郎部抗日武装使用过的土枪……”在位于杨家埠街道志合村的郎部纪念馆,讲解员正为浙江某高校的研学团队讲述革命历史。这条“红色记忆研学线”开放以来,已接待全国13个省份的500余个团队、5万余人次。

  杨家埠街道创新推出“红色教育+田园体验”模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学员们上午参观纪念馆,下午体验农耕,晚上住农家民宿,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非遗在杨家埠街道同样焕发新生。该街道对接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对非遗项目“渔翁捉蚌”进行开发性保护。目前该非遗项目的舞蹈和音乐部分已经改编完成,计划在年内稻田剧场建成后,面向本地村民和游客进行展示,保护传承非遗。“演出既保留非遗精髓,又加入现代互动元素,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项目策划人介绍。

  行走在今日的杨家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田园风光与产业活力相得益彰。这里的实践表明,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1+1+1”,而是要通过系统重构实现乘数效应。

  从“全域规划”到“项目落地”,从“产业造血”到“文化铸魂”,杨家埠街道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亮眼答卷。

  在这里,科技赋能让农业焕发新生,文化浸润为乡村铸魂,机制创新使活力迸发,杨家埠街道正为湖州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贡献更多实践范例。

  图片由杨家埠街道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农文旅深度融合 解锁乡村振兴新玩法 2025-06-10 浙江日报2025-06-1000007;浙江日报2025-06-1000005;浙江日报2025-06-1000013 2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