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新农人高山打造雾耕基地
在科幻农场种菜真的很酷
见习记者 吴柯沁 通讯员 朱亮羽 共享联盟·青田 余自强 饶晓咪
本报青田3月30日电 (见习记者 吴柯沁 通讯员 朱亮羽 共享联盟·青田 余自强 饶晓咪) 30日,记者走进青田县阜山乡双垟村,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看到的不是传统农耕的“泥土翻飞”,而是一座充满未来感的“科幻农场”:立柱培养桶如“太空舱”般林立,冒芽的白菜悬空“吮吸”着雾化营养液,无人机群穿梭轰鸣。
“这里曾经是无人问津的荒山。”阜山乡雾耕基地的技术总工金伟平告诉记者,山区土地碎片化严重,传统农业耗时耗力,投身其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山地雾耕技术或许能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跟着金伟平走进雾耕基地车间,2.4米高的圆形立柱培养桶鳞次栉比,柱身由塑料网包围,柱内通过细长的管道与喷头喷洒水雾与营养液。
“在我们基地里,90秒就能完成1200多颗种子播种,甚至都不需要挥锄头。”顺着金伟平手指的方向看去,播种机自动将种子均匀播撒进种绳里,工人再用绕线机将种绳均匀缠绕在立筒上,并附加一层保湿膜与高分子无纺布,种子就住进了“标准间”。
“一个立柱培养桶展开的种植面积近9平方米,而实际仅占地1.15平方米,空间利用率提升8到9倍。”金伟平表示,单柱蔬菜成活率达90%,成熟后便可以收获毛重约50公斤的叶菜。
立柱培养桶制作完成后,金伟平推着立柱到了车间外的无人机停机坪旁,大型无人机钩吊着培养桶将其运送至指定位置。“无人机每小时能安放约四五十个立筒。如果是人,跑到山头的田里一趟就得二三十分钟。”00后飞手姚淼波一边向记者“炫技”,一边介绍说,培养桶送到田间后,工人会把桶内的管道接入遍布田间的一体化灌溉系统中,该系统自动检测桶内温湿度,不定时地向根系喷洒营养液,还能进行营养液回收,实现循环利用和精准施肥。
“山地雾耕技术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甚至在水泥地、盐碱化的土地都可搭建。”金伟平接过话茬,阜山乡的雾耕基地面积达112亩,已经放置了4200多个培养桶,却只需15个人就能管理,自今年春耕启动以来,雾耕基地的作物将不断轮作,一年七耕,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100万公斤,一亩田地的年盈利较之前增长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