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有条件大显身手
刘迎秋 编辑 李雅南
![]() |
刘迎秋: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科院首批二级)、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第四届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第五届专家组成员,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原省院合作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专家组组长、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课题组组长等。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500多篇,独著和主编学术专著30余部,其中多篇(部)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浙江民营企业有条件大显身手
刘迎秋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民营企业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与活力,形成了当地经济稳进向好态势的关键支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浙江人靠着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书写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传奇。“一遇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浙江民营经济的成功,正是把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我也相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的民营企业仍有条件大显身手。
首先,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如果说浙江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政府有为”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定心丸”。在202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统筹好五对重要关系,其中一对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思路清晰、认识明确,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不仅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投资信心,还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监管体系,确保市场秩序。近年来,浙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着力为企业的发展降低制度性成本,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会有更多的空间施展才华、实现自我。
其次,浙江的民营企业充满韧性。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源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人熟知的“鸡毛换糖”就是植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且充满韧性的“老百姓经济”。正是由于“老百姓经济”与老百姓日常需求息息相关,并能从中更加敏锐地感受到来自市场需求的各种信号,从而能积极适应和跟上广大老百姓不断提高的不同需求的变化,并由此表现出民营经济特有的“船小好调头”优势,在充分理解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其原理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消费反作用于分配与生产,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观察表明,浙江的民营企业真正厘清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从而才在市场中表现出更大的韧性,使他们总是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观察、琢磨与把握市场走向,在探索和创新中实现自身的持续成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每当党中央廓清迷雾,强调“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时,浙江的民营企业都能率先扬起头,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当面对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期,他们又能弯下腰,调整方向,坚持下去。
再次,浙江的民营企业懂法、知法、守法。守法经营,这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市场如同一片广袤无垠且变幻莫测的大海,企业唯有筑牢守法经营的底线思维,强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理念,牢固树立守法经营意识,将守法合规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保证在大海中平稳航行。浙江的民营企业始终注重坚持依法经营,凡是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而法律未涉及的则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本世纪初,我来浙江调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就观察到民营企业在合作、兼并以及技术更新等方面,都能把遵纪守法摆在第一位,确保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合法合规健康有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浙江的民营企业依靠不断传承下来的守法意识,塑造了商业文明新生态,将助力企业之间实现更加良性的竞争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浙江的民营企业敢于创新。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不同于发明,创新要实际应用,是一种市场行为,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遵循投入和产出的规律。不仅如此,创新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产业突变,通常又被称作破坏性创新。观察表明,这种创造性破坏即创新体现为两个过程:首先是更多的微观主体在经营理念、生产方式上进行探索与改造,在改造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技术突破;其次是在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迭代与升级。浙江的民营企业深刻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因此能够在不断寻求创新的过程中,一步步实现技术的迭代与升级。如今,在之江大地,创新已经成为全民化行为。智能物联、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产业服务等成为浙江广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当前,浙江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把争抢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既是对创新型企业的肯定与支持,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民营企业在册总量已突破350万户,只要他们都能在致力于自主创新上坚持不懈,就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浙江经济实现新的更大更高质量飞跃。
(本报记者 章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