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张立文 编辑 李雅南
![]() |
张立文: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和合哲学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张立文文集》(38辑)等30余部专著。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学术通史》《国际儒藏·韩国编·四书部》等40余部著作。
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张立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其中,突出的和平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要素密切相关。
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差异分别,和谐就是在面对多样性差异,在处理不同事务和冲突时达到的平和与融合。五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一直讲求“和实生物”,不同事物相互融合、结合才能产生万物。我们看到了万物之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国语·郑语》中提到,“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金、木、水、火、土尽管在性质上相互区别乃至冲突,但并没有轻重、贵贱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这就是多元性产生万物的思想,也是中国的宇宙观,它回答了一个哲学上的本源问题:万物从哪里来?从“和”而来。
从价值观上来看,中国历来的价值取向都是以和为贵。《尚书》讲协和万邦,各个国家之间要和谐相处。《诗经》提到“和羹”,美食是不同食材以及佐料融合的结果。《周礼》上记载“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调人”这个官员的职责,就是要使人民和睦相处。可以这样讲,“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也只有在和谐社会中,才不会有失信,不会有偷盗,更不会有战争。这种价值取向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一直传承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安徽桐城市六尺巷时就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此外,和谐也是一种人生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沧海一粟。要想达到个体内心的和谐,拥有内心平静和安定的状态,就要看到人的肉体价值是短暂的,而精神价值则是永恒的。一个人应当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立功是指要建功立业,立言则是要进行文化方面的创造。尤其是当个体处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我们更要通过“正心修身”实现身心之和,从而实现修身的目的,即“安身立命”和“修己以安人”。“安人”就是指“和谐”从自身外扩至他人和他物,在个体实现身心和谐之后,继而实现人际和谐、人天和谐。
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世和万事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以和谐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在追求“世界大同”,创造一个人人平等、天下和合、四海一家的大同世界。古代圣贤对天下观的思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智慧和精神支撑。正是和谐中蕴含的开放包容,让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得以绵延不绝。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单边思维、封闭思维、保守思维等,施之“以和为贵”的天下和平思维、“以他平他”的相互平等思维,“己欲达而达人”的通达发展思维,开放包容的诚信合作思维,“交相利”的互利共赢思维,为世界打造新思维、新秩序,为人类塑造新理念、新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呼声、全球各民族的诉求、人类共同的愿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华文明的智慧使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集中体现,更是话语自信的体现。中华文化点亮了全球人民心里的明灯,照亮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更开创了人类新时代的新生面。
(本报记者 章忻 整理 通讯员 张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