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卓勇良 编辑 李雅南
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浙江现代经济艰难起步,历程尚短。面对庞大市场,浙江以较强活力促进中低档次工业品持续迅猛增长,难免具有低层次产业路径依赖的发展特征。但近10年,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创新增强,产业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
三个“加”,推进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浙江以占全国4.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5%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5.5%的出口,正是创新积极推进的结果。但也因来不及沉淀现代产业文明,来不及形成深厚的资本和知识积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传统、分工不深、劳动生产率不高。而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正在创新的加快推进中逐步解决,产业层次开始有了较大提升。
发明专利“加力”创新。浙江专利工作艰难起步,手头能查阅到的最早数据是1986年,专利授权合计12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项。1990年,专利授权合计98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项。随着浙江人民群众蕴藏的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大众创新与精英创新均较快推进。前一概念可用专利授权合计数定义,后一概念可用发明专利数定义。2023年,浙江每万人专利授权合计57.6项,列全国第3;每万人发明专利9.8项,列全国第6,与京沪相比仍有差距。
数字化“加持”创新。数字化成为浙江创新走在前列的一大利器。2015年至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4.6%;其占全省GDP比重,2015年为7.6%,2023年为12.7%,上升了5.1个百分点,同期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8%。数字化具有高渗透性,一方面,这是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浙江名列全国前茅;另一方面,其他产业借助数字化而提升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市场化“加速”创新。浙江创新的快速进展,得益于市场化改革。一大批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大批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崭露头角。快速的资本积累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00年为0.6%,2010年为1.8%,2015年为2.3%,2023年又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3.2%。技术市场交易额快速增长,2015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60.5%,居全国第二位;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2023年达到5.2%,比上年大幅提高2.1个百分点。
三个“化”,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浙江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其实,这也是浙江经济活力较强的一种体现。当大多数省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口井中挖不出水时,浙江企业家以其活力继续深挖,延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浙江的生命。这确也导致浙江产业的长期低度化,但并非工艺技术和效益低度化。关键在于,该来的一定会来,重大产业变革终于现身浙江。
纺织业优化。2015年,浙江纺织业首次被电气行业超越。前者产值占比9.0%,后者9.4%;这0.4个百分点的递进,成为浙江产业演进的一个分水岭。大纺织业即纺织加上服装鞋帽化纤等的一个行业组合,是浙江工业化的入口处,1985年这一行业组合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总值的27.0%,对浙江工业具有重大贡献。入口处难以久留,但产业发展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并非主观意志的产物。直到2011年,大纺织业组合占全省工业比重才降至19.6%。2023年,这一行业组合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降至10.9%,但仍比全国高6.9个百分点。纺织业比重的下降,对纺织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服务业化。这一概念有多层面内涵。一是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二是制造业等的服务部分被不断分离出来,三是一些企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2012年,浙江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越工业,这发生于大纺织业占比降至20%以下的次年,表明产业演进具有联动性。2016年,浙江服务业占比超越50%,开启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2023年,浙江服务业占比达到56.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现代化。浙江产业结构长期具有较强的传统色彩。按笔者的划分,直到2001年,浙江工业当中,不包括公用事业的现代色彩较强行业的占比,才首次超过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色彩较强的行业。所谓现代色彩较强行业,主要是带“电”行业、石化行业及机械行业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资本和技术密集,以及需求层次等相对较高。2023年,现代色彩较强行业的产值占比达到65.7%。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及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重塑生产组织结构以及促进技术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新质生产力开始在浙江展现身手,8英寸晶圆产线2019年即已落户绍兴,若干家算力中心正在建设或已开张。
关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进一步可作两方面归纳。
收缩型及扩张型交替并存的产业优化升级。浙江服务业超越工业,早些年是典型的收缩型结构优化,其意思是工业增长终因出口回落而凸显服务业。此后服务业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持续快于工业,形成扩张型产业结构优化。2012年,服务业占比首次高于工业,此后至今12年,服务业有11年快于工业。而扩张型产业优化升级具有多个影响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重要方面。2013年至2022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7.9%,比全省GDP年均名义增长高9.5个百分点。浙江工业的电气电子及仪器仪表组合,2013年至2023年营收年均名义增长10.5%,比全省工业高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已达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多重博弈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市场需求、科技趋势、政府意志、当地产业生态及企业选择的多重博弈优化的产物。为什么2015年后纺织服装逐渐淡出,主要原因是需求放缓,2015年至2023年,纺织及相关三个行业的出口年均增长4.2%,比同期全省出口年均增长慢5.4个百分点。上述5个因素之间的博弈优化,也是浙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企业的产业选择,既需要多重因素配合,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政府要有自己的产业意志,但更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等客观实际,且有时难免是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景。区域产业生态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摇篮,而这一定是政府与企业长期合力的结果。
三张“纸”,强化创新体制机制建构
浙江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一是产业层次和工艺技术水平仍较低,但也因此有较大空间。二是浙江数字化主要是在服务业及应用层面,数字制造业比较薄弱,但毕竟已形成较好基础,是一个较好的出发点。三是AI方兴未艾,但正在遭遇封堵,促使我们沉下心来,努力拓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建构浙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关键是强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建构。
换掉一张“纸”,迭代创新理念。创新理念的关键,是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具象理念。“无拘无束”是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特定企业和个人在竞争性环境中,进入特定境界和领域,发挥个人特长,深入探索和创造业绩。
充分认识情感是扣动无中生有创新的扳机。0至1即无中生有的重大创新,最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投入。一是触发灵感的激情,倘若长期处于温吞水般的情感状态,就不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灵感。二是倾注于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深爱事业,坚信未来,才能捕捉灵感而创新前行。三是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顽强地直面创新的艰苦过程,才有可能到达创新成功的彼岸。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念迭代非常重要,建构良好的情感环境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铺上一张“纸”,建构创新生态。创新具有自然而然的内在机理,这就需要建构较好的创新生态,促使创新这种自然而然事件正常顺畅地发生。尊重主体自主,是建构创新生态基本要求。
扎实建构创新的人才队伍,建构创新的多层面主体。一是创业人才,为杰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创新人才,促进一大批优秀工程师及研究人员脱颖而出;三是操作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员工茁壮成长。三者缺一不可。
正解一张“纸”,增强市场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句话也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正解,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面,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优化面。市场积极作用是当下推进前述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状况下,才能实现经济主体高度自主的发展,各方面潜力的充分发挥。政府则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作者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