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从0到1”,打通“1到10”“10到100”堵点
朱浙萍
去年以来,省委部署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一批“1到10”“10到100”标志性成果。建设创新浙江,不仅要攻坚“从0到1”,也要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接力跨越。
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指科技创新填补空白、“从0到1”后,科技成果要走出实验室,变成样品再实现产业化。“从0到1”固然难于上青天,然而“1”远非终点。“从1到10”“从10到100”,依然横亘着一片崇山峻岭。只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抵达“10”“100”乃至“成千上万”,才能形成创新闭环。现实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张皮”现象不少。从供给端看,一些高校科研机构怕担风险“不敢转”,缺乏渠道“不会转”,成果太过“高大上”“没法转”;从需求端看,一些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难以精确传递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市场需求与科研供给之间缺乏“丝滑”对接。
实现更多“1到10”“10到100”的突破,须打通供需之间“任督二脉”。首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能在产业创新领域大显身手。浙江市场经济活力足,民营企业嗅觉灵敏、机制灵活、勇于创新,应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攻关、协同培养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方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围绕科研成果分配更合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先使用后付费”等集成改革,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另外,还要做强金融科技,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资本撬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关键环节的“冲刺跑”,还需各方协作的“接力跑”。在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之后,就要毫不松懈、乘胜追击,着力转化、防止“掉棒”。如此,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胜利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