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监测,严防“高仿”骗局
土土绒
土土绒
近日,有不法分子假冒民政部、财政部发文,杜撰“共赴小康项目”,盗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信息,通过所谓的“注册抽奖”“创投收益”“财政专款发放”等欺诈手段,骗取公众信任,实施网络诈骗活动。
对此,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警示声明,严正辟谣,称从未设立过“共赴小康项目”,从未开发、使用过“共赴小康”App,更未实施过任何所谓的“投资收益性产品”。
不得不说,现在骗子的“胆量”是越来越大了。不久前,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盗抢骗犯罪工作现场会上,公安部要求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央企国企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等专项行动。由此可见,类似的诈骗套路依然猖獗。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20余家中央部委有关机构和央企密集发布“防诈声明”,提醒公众社会上有冒充自己的“李鬼”在行骗。
为什么类似的骗术屡屡得逞?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国家部委及相关机构是权威机关,总以为骗子应该不敢如此猖狂,由此警惕性相应降低。不法分子正是深谙这种心理,才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
诈骗分子的骗术也紧跟“热点”,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不久前,商务部发布声明称,有不法分子伪造发布“商务部办公厅文件《关于以旧换新惠民款补贴发放的公证通知》”,骗取公证费用。今年以来,商务部确实发布过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不法分子立刻抓住这一“热点”,杜撰项目。这种“话术”,非常具有迷惑性、欺骗性。
这类骗术能得逞,关键靠的还是信息差和一些人心中的贪欲。很多人对国家机关和政策并不了解,信息素养相对缺失,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查询核实。此时,诈骗分子再抛出补贴、奖金、高额回报等利益诱惑,一些人就失去辨别力而“入局”了。
对于此类骗局,监管部门应加强信息监测与预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等合作,一旦发现可疑诈骗信息传播趋势,迅速发布预警信息。但是,平心而论,由于此类诈骗的服务器往往架设于境外,对其的打击存在较大困难。这既有赖于跨境合作执法机制的畅通,也迫切需要公民个人提高信息鉴别能力,遇事多到国家部委网站核实查验,切莫轻信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