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胡文木——

领悟社科工作者的使命责任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充满激情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始终认为热爱和激情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源泉。正是在不断前行中,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我觉得,社科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我硕士毕业进入党校工作,当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十分流行。这段时间,我也在追求“学术时髦”,酷爱讨论法的形而上学和市民社会等问题。西方思潮有强烈的思辨性,但这类思潮能否解释中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2008年,我进入浙江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受导师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也从思辨走向实证研究。记得有一个暑假,我几乎跑遍了全省11个地市,并撰写了《城郊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反思》《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策效果及调整建议》等论文。在转向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西方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社科工作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这些经历滋养着我,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愈发强烈。2014年,我进入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有幸与胡承槐研究员共事。他曾告诫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时我也未曾细想。恰好2014年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真”“情”“实”“意”四字要求10周年。在重新学习相关讲话精神中,我明白了如何衡量理论之“得失”。作为一名哲学社科工作者,理论研究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一定要有强烈的学术使命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发展和全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同时,作为浙江社科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扎根于浙江大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从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善于将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沧桑巨变转化为磅礴力量的精品力作。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领悟社科工作者的使命责任 2024-12-23 浙江日报2024-12-2300026;27228837 2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