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伟东——
用真功夫 找真问题 做真学问
编辑 章忻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特别具备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严谨踏实、一丝不苟,能静下心来,沉得下去,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浮躁出不了精品力作,更出不了传世之作,带来的只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表面的、虚假的繁荣。”我时常思考,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怎样培育这种精神?必须用真功夫,找真问题,做真学问。
用真功夫,就是不断提升、夯实自己的学识修养。工作伊始,导师特别叮嘱我,学问哪有什么冷热之分?最重要的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认准方向就认真做下去,做出自己的成果,就成了。工作之后,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如何平衡好学术研究和教学?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保持求知的好奇心和“孔颜之乐”的求索状态?都需要更加严谨专注、谦虚向学,持续锤炼自己的心性、提升夯实自己的学术修养。因此我常用“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反省自己的学识修养是否专注坚实。
找真问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望百年党史,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绝不能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应该把自身所学所思与国家需要、百姓需求、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找准视角发现问题,用对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撰写学术论文、参与课题研究或调研时,常常反思自己锚定的问题是否符合实际,相关成果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增进社会效益。
做真学问,就是把真功夫用到真问题上,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觉悟和“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打造学术精品。这需要将个体学养、客观科学知识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是将学术品格、人生理想和时代任务结合起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