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真”“情”“实”“意”——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行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04年12月,他在浙江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真”“情”“实”“意”四字要求。20年来,全省社科机构和社科工作者认真贯彻这“四字要求”,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深入践行“真”“情”“实”“意”,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嘉宾展开探讨。

  “真”“情”“实”“意”: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了“真”“情”“实”“意”四字要求,您认为这“四字要求”对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蒋承勇: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1世纪初,浙江的物质文明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但精神文明相对滞后。如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准之一。习近平同志富有前瞻性地提出“真”“情”“实”“意”要求,一方面寄托了他对浙江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是因为“真”“情”“实”“意”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原则。浙江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特别能够激发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它们都是浙江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天优势。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真情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情实意地搞好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0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坚持“真”“情”“实”“意”要求,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分别于2017年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出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优秀社科人才脱颖而出,夯实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为全国首个以“工程”的形式对本区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重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全省社科工作以此为抓手,以打造“浙学”学术“金名片”为目标,搭建学术争鸣与成果展示平台,凸显了“浙学”的学术取向与学术品格,彰显并印证了中华文明元素与中国思想体系的丰富与多元,书写并展示着“中国文化”“中国学派”中的“重要窗口”。

  浙江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征程中,仍要秉持“真”“情”“实”“意”四字要求,总结、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繁荣发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辛向阳: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催生新的理论,这些理论能够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也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复杂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浙江的社科工作者坚持“真”“情”“实”“意”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新实践、总结新实践、指导新实践,产生了诸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佳作,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炼方面,形成了一个学术小高地。

  周江洪: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上,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是学术话语的重要领地,缺少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一国的国际话语权就难以彰显。以国际私法重要理论的发展为例,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英国、美国都曾先后占据了理论的话语权,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快速崛起,更是这些国家繁荣发展了与之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如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也愈发紧迫。我们需要立足实际,不断更新迭代理论体系,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真”“情”“实”“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根本遵循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怎样理解总书记这个重要指示?

  辛向阳: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相关重要指示,实际上跟“真”“情”“实”“意”一脉相承。“方向明、主义真”,是“真”,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问高、德行正”,以及“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是“情”,是对社科工作者态度的要求;“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是“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是“意”,就是树立精品意识。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一环。一方面,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它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无论用哪种所谓西方的理论体系,都难以分析、诠释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分析我国发生的生动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中国实践的要求。

  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增加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在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回应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并产生国际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蒋承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真”“情”“实”“意”原则为基础,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真”的角度来说,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不断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属性与价值导向,因此社科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坚持以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情”的角度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离不开从业者的事业情怀和奉献精神。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着力打开哲学社会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传统到现代、共建到共享、要素到动能、张力到活力、文化到化人的转化通道。

  从“实”的角度来说,它强调的是一种路径方法,更是一种导向和目标。我们要学习费孝通先生的“真知亦自足底功夫”精神,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广泛扎实的田野调查获得鲜活的一手研究素材,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提出深刻的真知灼见。

  从“意”的角度来说,要树立人类意识和精品意识。浙江社科工作者要立足浙江又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努力从浙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展开研究,推出一批有浙江特色、浙江气派的优质成果,引领我国社科研究之风气。

  周江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发挥特色,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要求我们贯彻“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传承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进行“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以及“从1到2到N”的累积式、渐进式创新。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性建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学科体系建设中,二级学科的建制推进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细化与深化,但各学科之间的通约性也在降低,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三是掌握学科特有的方法论。一方面,需要坚持各学科基本的方法论,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迭代方法论。比如,近年来,作为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架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

  四是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强化任务导向与鼓励自由探索,一直是创新的两种途径。如何加强各院校之间的联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合作攻关,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方面。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怎样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辛向阳:我认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立足国之大者。社科研究工作者不能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要聚焦人民和时代的宏大叙事,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中。

  二是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我们所做的学问并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特别是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针对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从理论上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要有国际视野。我们强调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比较中吸收借鉴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蒋承勇: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思想意识、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建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科样态、学术生态和话语质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文明素质。

  浙江文化传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创造力,社科研究工作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牢牢把握社科工作方向,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创新意识引领社科研究,不断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第二,进一步强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要站在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加强社科研究的中外交流互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体系”贡献优秀成果,努力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第三,进一步突出社科研究的浙江特色。要继续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利用好良渚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诗路文化等具有浙江特色的社科研究资源,彰显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浙江人民的文化血脉。

  周江洪:所谓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经验、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面向中国社会的现实逻辑和时代问题,在构建独特话语体系过程中逐步生成的、能够破解“中国问题”的原创性“中国理论”。所以,知识体系核心内容的理论和思想,构成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的自主,意味着该学科得以回应“四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这成为检验知识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学科发展得都很快,但更多是知识上的积累,是否在理论和思想上有原创性的贡献,仍然有探讨的空间。只有构建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才能与其他国家平等交流,才能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目前,浙江大学已积极参与到国家关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工作中,正在有组织地开展自主知识体系手册、中国案例的编纂出版,并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优秀成果的外译,着力打造体现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最新成果的精品教材。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行探索 2024-12-23 27228977 2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