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稻米酒证据——
先民酿的酒,万年陈
记者 石磊 钱关键 共享联盟·浦江 陈好
本报讯 (记者 石磊 钱关键 共享联盟·浦江 陈好) 北京时间12月10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了《中国长江下游上山遗址发现1万年前的稻米酒证据》论文。
这篇论文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它聚焦上山文化遗存研究,揭示了早在一万年前,浦江上山遗址的陶器残片中,就存在着稻米酒遗留物。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存在稻米酒的最早证据。”论文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说,这一成果,是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在对上山遗址出土的12件陶器残片标本进行微体化石提取与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一新发现,也为研究世界稻作文化起源、早期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新依据。
酒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甚广。刘莉说,这次,他们在上山遗址的陶器残片中,发现了大量的驯化稻植硅体以及多种植物淀粉粒,包括稻米、薏苡、稗草、橡子等。这些淀粉颗粒,有不少表现出酶水解和糊化的迹象,表明了发酵过程的存在。此外,他们还在残留物中发现了红曲霉等大量和酿酒有关的真菌微化石。
“其中一些真菌微化石还呈现出闭囊壳、菌丝、酵母芽殖等多种发育形态,这反映出它们在特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完整生长轨迹。”刘莉说,研究中,他们用传统技术对稻米进行了发酵模拟实验,发现实验产生的真菌和陶器残留物中的真菌微化石在形态上相似度颇高,尤其是红曲霉和酵母菌的形态特征更趋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团队对上山稻米酒遗存鉴定的可靠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土壤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种群微化石,在数量及种类上都与陶器残片上的发酵微生物群微化石有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基本排除了陶器上的微化石遗存是埋藏后形成的可能性。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还进一步发现,上山遗址出土的小口罐内的红曲霉和酵母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出土器物。“这种分布,暗示了小口罐可能是一种用于酿酒的器物。”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健平说,在远古时代,不同陶器,也往往具有不同功能。
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的野生稻就开始被人类驯化。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为上山先民开展酿酒实践提供了试验原料。“酒在远古时代,可能就已经是一种社交媒介或祭祀物品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酒出现在上山,并不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