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肖文 潘家栋 编辑 李雅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近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聚焦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领域,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当前,各个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明确加大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产业培育力度,以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一条路径。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区域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区域科技创新优势。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近现代史,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促成了生产力的飞跃。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带动了工业革命;电的发现和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领域技术日新月异,这些科技进步无疑极大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前沿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高度融合。但从区域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实力等方面依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当地在科技投入、科技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条件,不盲目追求不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对于杭州、宁波等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前沿方向,侧重于未来产业部署和新兴产业壮大;对于台州、衢州、金华等科技创新条件正在优化的地区,可以针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侧重于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布局。在此过程中,各个地方能够有效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通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创新孵化到产业落地的全周期,避免重复布局、同质竞争等问题,以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既体现在壮大新兴产业和建设未来产业,也蕴含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这就要求各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充分把握产业基础优势,实现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20多年来,我省深入践行“数字浙江”战略部署,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达4.33万亿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国第1位,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1位。这为我省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提供了基础条件。不仅如此,我省具有很强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块状经济优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绍兴、嘉兴等地在推进传统纺织业、服装业改造提升过程中,一方面以数字赋能为路径重塑产业生态,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内核延伸产业链,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各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关注地方产业基础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资源禀赋是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从区域经济看,众多企业利用同一种资源在一个区域的集聚与竞争形成了区域的特色产业。现代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各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例如,舟山加速建设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等现代海洋产业链,培育海洋经济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温州发挥好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不仅如此,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这既要求各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要求各地方重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通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路径。尤其是对于湖州、丽水等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而言,可以因地制宜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地方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用好数字技术在各大平台形成流量,通过服务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文创产品打造等方式将流量转化为客流量,提高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