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000多个行政村实行“村档乡管”
乡镇档案馆,留住的不仅是乡愁
本报记者 甘凌峰 王艳琼
将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为民服务的菜单里,乡村档案的建设成了一抹特别的亮色。一本村志,一间乡镇档案馆,不仅是农村生产生活最真实的记忆,更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如何让农民均等享受档案服务,温州走在了前面。作为全国第一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治理试点地区,也是浙江首个“村档乡管”的地级市,温州在乡村档案管理工作上探索了近十年。目前,温州全市共有2166个行政村实行了“村档乡管”模式,占比73.4%,在此基础上建成了7家乡镇档案馆,其中苍南独占5家,为全省最多。徽章档案、矾矿档案、蛮话档案……这些藏在乡镇档案馆里的特色档案,成为了当地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乡村档案,字里行间是岁月留痕,也蕴藏着发展动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册册档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今年是全省档案馆“业务提升年”,记者前往温州探访。
为什么把档案当成宝贝
苍南县钱库镇振兴西街上,3间沿街旺铺开辟成了乡镇档案馆,现代感的装修格外引人注目。15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竟藏有10447件档案。翻看发现,大至乡镇规划,细至村民的土地、婚姻、社保等各种原始凭证,都细心地分类存放。
为什么把这些档案当成宝贝?钱库镇党政办主任兼档案馆馆长方春鸯说,在农村,一份小小的档案可能是保障村民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证据。
数年前,钱库镇的王先生退休返乡,因长期在外工作,未能妥善保管宅基地证,导致其宅基地无法确权。王先生去村里查询,但村干部已经换了几轮,现任村干部对当年档案的去向毫不知情。“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方春鸯说。
温州市委办档案处副处长金珍珍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村社档案收集不齐、保管不当带来的突出矛盾问题就引起了温州档案部门的关注。自此,一场村级档案的整理工作在温州乡镇间探索启动。
整理工作异常复杂且繁琐。“各种档案资料随意堆在办公室里,没有归类。”钱库镇档案馆工作人员去村里搜集村级档案时,经常整车拉回来,一整理就是好几天。为了避免这种混乱状态,温州想出了“提级”管理的招数:户档村管、村档乡管,有条件的则建设乡镇档案馆。乡镇档案馆要求150平方米以上,配备温湿度调节、通风、消防等设施。
乡村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很快,各地的试点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2023年,钱库镇档案馆建成投用。“没想到,档案馆真的帮了我大忙。”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查询,在涉及农房、城建等业务的专门档案中,档案馆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份1982年的老档案,里面就有王先生父亲的宅基地申请表和乡镇的批复。工作人员现场将相关材料复印给王先生,其宅基地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金珍珍曾前往龙港市下垟郑村档案室调研“户档村管”,这里寄存代管着全村302户村民的家庭档案,包括村民的土地、婚姻、社保等各种原始凭证。有位70多岁的老人当面点赞:“以前老是忘记这些东西放在哪,现在不用翻箱倒柜了。”
相比家庭档案,村级档案涉及村规明约、村级治理、村集体经济等,门类更多,温州形成了32项161条的清单。“从档案中可以反映出村社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金珍珍说,这为村社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前两年,龙港组建社区联合党委,几个社区以党建联建的形式抱团发展。但究竟哪些社区互相组合,这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后来,通过查询乡村档案等,确定了以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组合,大大提升了乡村发展活力。
一段乡音一块矿石,都是档案
上世纪80年代,苍南县金乡镇因生产徽章、标牌、饭菜票等“四小商品”闻名,创办于1983年的金乡徽章厂便是代表企业之一。2023年,金乡镇档案馆投用后,金乡徽章厂曾将其生产的具有纪念价值的徽章赠送给档案馆,比如“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杭州亚运会徽章等。
苍南很多乡镇历史悠久,拥有以金乡卫城、蒲壮所城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明、以世界矾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以碗窑古村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等“三个600年”文化积淀,当地人有天然的“档案意识”。在金乡镇档案馆,还收藏有当地非遗传承人捐赠的“夏益锦”戏曲盔头等珍贵的实物档案。
“实际上,实物档案具有不可复制性,代表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是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苍南县委办档案科负责人廖书銮说,为了留住这份乡愁,金乡镇特地腾出行政中心3号楼专门用于建设档案馆,但依然远远不够。
怎么能让这些珍贵的实物档案发挥档案价值呢?“档案不一定要存在档案馆里。”廖书銮说,只要纳入档案管理,同样能发挥档案的功能。记者在钱库镇项东村文博馆参观时,发现每一件展品下面都贴了一个序列号。“这是明代的石磨。”档案管理员黄文楠告诉记者,他们给每一件实物档案贴上标签,然后存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一物一档。实物档案信息包含物品简介、照片、保存地点等。无论实物档案保存的位置多偏远,均可一键知全貌。
在苍南,当地人建设了金乡博物馆、徽章博物馆、矾矿博物馆、镇下关口述馆等众多的馆藏,收藏了数以万计的实物档案,展示着各自独特的乡土文化。拥有600年明矾开采史的矾山镇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矾矿衰弱后,不少矿工带着采矿技艺走出去成长为企业家。矾山镇上有一家矾都矿石馆,里面收藏了600多件矿石样本,采集地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矿石是由40多位矿老板从自己的矿山采集的,每一块矿石都记载了他们在外打拼的足迹,都在诉说一个创业故事。收藏进矾矿博物馆后,留下了一代代矾矿人的记忆。苍南将这些历史记忆连同实物档案一起,纳入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留住历史记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将这些散落的实体档案纳入管理,是在外年轻人了解家乡历史最全面、快捷的通道。“天光对应天亮,雾光对应黎明。”钱库镇项东村蛮话馆里保存了一本翻译当地蛮话和金乡话的《乡谈杂字》。这本方言工具书被录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后,人们可以随时查询,当地的方言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不仅在苍南,温州各地乡村档案规范化管理后,延伸出多样的档案文化传承效应。在文成县让川民族村,村民经常在“红档山城,恋上让川”档案记忆展前驻足观看。据了解,当地是少数民族村,开展档案记忆展,以档案视角展现党建引领、村庄环境改造、文旅产业发展等变化,极具畲族历史人文特色,让村民尤其在外村民的家乡情结更浓了。
在瑞安市曹村镇,当地把档案工作融入到省级研学项目建设中。以档案中提取的曹村“八大文化”为内核,打造了梅龙书院、进士文化园、花灯公园等系列历史文化项目,串起了“档案故事”,还编辑出版了《绿阴冉冉》《曹绛家训》等曹村本土书籍。目前,这里年均接待研学人员5万多人。
档案解锁发展密码
2023年,金乡镇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省第三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公布,金乡镇入选。早在10年前,苍南就启动了金乡卫城综合保护工程。重点工作之一,便是金乡镇行政中心搬迁,在原址上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金乡镇博物馆,为金乡留下历史档案。为了寻找最真实的金乡,金乡博物馆筹备组曾耗时3年多,在族谱中搜寻史料,从民间征集了数百件老物件,一一整理存档。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各地古城上演“复兴记”,不少古城在活起来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同质化的烦恼。因此,在全省千年古城复兴计划里,“文化标识鲜明”是评判标准之一。金乡镇文体中心主任陈可健觉得,正是史料保存的完整性,让金乡卫城的开发保持了原汁原味,“抗倭文化”特色鲜明。
无独有偶,对历史档案的系统性发掘,赋予了苍南县矾山镇二次生命。矾山镇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巅峰时工业生产总值占据了整个温州的1/3。随着明矾被新材料替代,矾山镇一度陷入沉寂。随后,矾山转型工业旅游开发,开启了申遗之路。当地组建团队,参考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馆等收藏的各类历史档案,编制了《温州矾矿申遗·工业文化旅游可行性报告》等申遗材料。老矿工孔令雄绘制出版《矾史连环画》,再现600多年的采炼明矾历史。2017年,矾山镇获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2020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随着游客络绎而来,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馆也成为了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和研学基地。
档案,钩沉历史,也经纬当下。档案工作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其中一大功能便是彰显发展个性,为发展赋能。“我们常在思考,乡镇档案管理应该发挥更多的价值。”金珍珍觉得,乡镇档案规范管理背后有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是乡村发展的基底、证明和依据。“乡镇档案馆可以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发展、民生服务。”
在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顶村,档案资料被巧妙地做成了文旅品牌。“我们村原本没有文化街,我们就从村档案室里找出了全村的72个姓氏记录、村民捕鱼、民兵比赛等历史资料,在新建的文化街展现。”村党支部书记陈昆炬说,富有历史感、渔村特色的文化街很快引来了游客打卡。
“民间最典型的档案是族谱。”廖书銮认为,族谱的存在,有助于宗族的团结和稳定。而利用好档案,同样可以凝聚各界力量。在钱库镇的教育事业发展中,“乡贤档案”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教育设施陈旧,优秀教师流失,钱库教育曾面临瓶颈。2023年,为重振教育,镇里牵头从档案室找来全国各地的乡贤名单,发出求助。钱库乡贤们不论身在何处,积极响应,短短几个月捐赠了2540万元。
乡镇档案管理也彰显公共服务属性。目前温州175个镇街创成数字档案室,2500个行政村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加工,不少行政村为了完善社会治理,也研发相应基层数据协同系统。比如乐清市建强村,村民可在手机系统里打开乡村档案查询所需资料,办事更方便。东岙顶村把全村名胜古迹以及78家民宿都输入村级档案并形成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导览。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份份乡村档案的收集、整理、规范,也象征着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基础,让这份记忆留存下去,让人心凝聚起来。”温州市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