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楼嘉雯
“我当过院长、系主任,还是头一次当‘村长’。”最近,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屏峰村“科技村长”——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卢纯福为520新天地园区引进两家大企业。
“科技村长”是西湖区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的一大亮点。今年1月3日,西湖区召开2024开年第一会——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五个科创圈,全面开启“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步伐。
谁能成为“科技村长”?首批23位“科技村长”是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金融投资机构、产业平台及科研中介等组织的专业人才。
这批“科技村长”进驻辖区15个村社和园区,帮助村社、平台梳理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等发展思路,参与园区建设、产业链培育、成果转化、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活动。
“通过‘村长+链长’‘村长+厂长’‘村长+行长’‘村长+院长’的运行机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成果应用于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实践。”西湖区留下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村长+链长”,可以发挥“科技村长”成果转化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再比如,“村长+院长”,可以发挥“科技村长”在引才育才聚才方面的磁吸作用,创新“地方+高校(院所)”人才共育机制,全面形成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的人才圈。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依托集聚于小和山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留下街道已初步形成以人工智能、工业设计、量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其中,小和山科学城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74家,年产值超亿元。
其实,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只是西湖区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与大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西湖区围绕打造“科教高地”战略部署,结合所属高校、产业导向、空间资源等差异优势,以“有形”阵地凝聚“无形”力量,实现“科创五环”有组织运转。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西湖区新增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147个,促成产学研合作119项,实现技术交易额252亿元。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西湖区区域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深度融合,正成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前沿和实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西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新模式,西湖区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再到市场的通道,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提供更多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