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助力山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朱哲毅 宁可 沈月琴
“农货”进城,“人才”进乡,“乡产”入市,“消费”入村。当下的杭州市临安区,一件件包裹奔忙在城乡道路上,把优质农特产品运往城市餐桌;走进田野乡间,村咖、民宿、露营地挤满了游客,唤醒诗和远方;农家小院里,城里人悠然当起“新村民”,展望着归园田居的日子……
这一幕幕“双向奔赴”,激活了临安城乡融合发展一池春水。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临安区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己任,组织专题研究团队,深入探索山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临安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生动展现了“城与乡的双向奔赴”,树立了协同发展的典范。
创新村落景区化运营机制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村落景区创建是临安区实现全域景区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临安以“营”为要,运用市场化机制,率先建立多方村落景区运营制度,激发乡村活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临安样板”。
以村庄市场化运营理念为引领。临安率先建立运营商、村两委、农家乐协会及全村农户参与的多方村落景区运营制度,实现策划、规划、运营、招商、品牌“五统一”。比如,指南村打响“红叶指南”品牌,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2023年接待游客68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达1.2亿元,人均收入72420元。
以乡村价值实现和活力激发为目标。临安引进“乡村运营师”,成立全省首个区级新农人联合会,鼓励返乡。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创新农文旅产品,吸引1.5亿元资本,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
乡村和乐园的双向奔赴,田园处处“桃花源”,临安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提升乡村“土特产”品质
在临安乡村,“乡土货”变身“金饽饽”,“土特产”焕发新动能。临安以“质”为要,创新山核桃、雷笋等天目“土特产”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数字化管理与品牌战略,延伸产业链,树立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融合的“临安典范”。
近年来,临安着力打造“土特产”数智化产业链。山核桃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标准化和数智化管理,实现全程质量追溯。自2021年部署“山核桃产业大脑”后,涵盖了主要的生产区和合作社,注册用户达3128人,带动经济增长8%。
不仅仅如此,临安还做强“天目山宝”区域公共品牌。依托“天目山宝”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旅游与消费闭环,2023年销售总额达1.5亿元。“天目暖锅”“共富大篷车”等特色项目吸引超8万人次参与,销售额达50万元,间接带动相关销售150万元。
同时,临安发展林下黄精和林麝养殖等特色产业。2023年,林下黄精亩产值达6万元,带动收入超1.2亿元,实现生态增值。
富民增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临安区着力将农业“好资源”做成“好品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社区数字化治理机制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成为新的赛道。临安区以“智”为核心,创新打造“平安村社”新模式,构建基层党组织联建联动新格局,树立融合治理的“临安模范”。
临安聚焦基层智治,打造平安村社。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包括“平安天目”风险研判系统和数字法治优化。昌化镇石铺村采用“六字工作法”和青山湖街道的“双周清单”工作机制,提升了治理效率。
临安推动基层党组织联建联动促共富。通过数字化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整合102个村和多个部门及机构,采用“议事、轮值、领办”机制,推出“共富巴士”等服务。实施“村集体带地入股、企业带项目帮扶、农民带产品进驻”模式,有效促进基层活力和城乡共富。
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临安绘出美好生活的幸福蓝图。
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
优化乡村社区服务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痛点堵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前提。临安以“优”为要,推动山区医疗资源共享和交通网络互联互通,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形成城乡服务均衡的“临安范例”。
眼下,临安推出“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组建151个诊疗服务团队,为山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建立“智慧流动医院”,通过“浙里办—健康临安”平台提供线上医疗服务,显著提升健康管理水平,解决约1万名老年群体的日常医疗问题。
如今,临安城乡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定制“求医”“求知”“文旅”等特色交通专线,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优化城际公交与地铁连接,出行时间缩短20%;建立多功能物流服务点6个,农产品物流时间减少15%,城乡物流便利性提升。
风过林梢,阳光正好。行走在临安,城与乡从“遥遥相望”变为“双向奔赴”,走出了一条熠熠生辉的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