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让世界听到新时代阳明“心”声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 陈来

  一脉心学彰自信,一盏心灯耀古城。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阳明心学大会在绍兴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阳明心学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有关专家学者以主旨演讲、稽山论道、天泉会讲等形式,共同探讨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王阳明出生之府、成长之地、归宿之所,近年来,绍兴积极担当弘扬阳明文化的历史使命,保护性利用遗址遗迹,创新性推动展示传播,创造性转化融合发展,交出了令人瞩目的高分答卷。专家纷纷表示,在阳明心学的发端地、成熟地和传播地——绍兴更能激荡思维,溯源心学要义,阐释时代价值,用观点与故事点亮“心学之路”,也让阳明心学在千年古城又一次绽放异彩。

  主旨演讲

世外无心 王阳明的晚年思想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 陈来

  王阳明在晚年选择隐居绍兴,致力于讲学,大大促进了其学说的发展与传播。他在绍兴期间主要从事讲学活动,吸引了大量学子前来学习,使得绍兴成为阳明心学的重要传播地。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陈来表示,“世外无心”是王阳明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在绍兴讲学过程中不断凝炼的重要思想。

  所谓“世外无心”,指的是在处理世事的过程中实现养心。若脱离具体事务,则无法达到养心的目的。王阳明中年时主张“心外无事”,通过格物来格念,而晚年则强调在实际事务中致良知。《传习录》中关于“世外无心”的记载,反映了王阳明思想晚期的转变及与早期的一致,这也与他所提倡的“除却见闻亦无良知”相吻合。

  在王阳明的晚年论述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心外无物”的观念,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甚至天地万物若无人的良知则不能称为天地万物。这意味着天地之心与人的良知是一体的,体现了天地万物与人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这一观点强化了天地之心作为万物根本的哲学立场。

  王阳明指出,“人心即理”,心无形体,但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他以天地万象为例,说明无心则无万象,天地万物是由人的灵明所赋予其存在的意义。最终归结到“人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人的意识与道德是人区别于万物的关键,并表明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王阳明的宇宙论表达的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这不仅仅是存有论或功夫论,更上升为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表达。

  据史料记载,名满天下的王阳明晚年在绍兴讲学时,四方“裹粮而来”者不计其数,绍兴城里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满了,“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只为听阳明之学,可以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盛况。

  王阳明晚年常用四句教法来教育学生成长。四句教法在《传习录》中有提及,包括“心无善恶者也”“至善为心之本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和“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体现了王阳明关于心性、道德认知以及格物致知的基本哲学立场。

  阳明思想历久弥新,它既是绍兴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期待阳明心学从时间长河中归来,从五湖四海归来,沸腾于绍兴新时代新征程的火热实践中;又从书斋文献中走出去,从本乡本土走出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时代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放包容 阳明心学的世界图景与文明互鉴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董平

  绍兴是阳明心学的发端地、成熟地、传播地。一代大师王阳明在绍兴成长、证道、讲学、归葬……“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心学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也影响了世界的文明互鉴。

  绍兴借由阳明心学大会的召开,纪念阳明先生,研究阳明心学,关注“阳明热”,让更多人走近阳明文化,既展现了绍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担当,也彰显了绍兴在文明互鉴的独特优势。

  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在今年的阳明心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学的世界图景及其对文明互鉴的启示》的主旨演讲,开启了一场探索阳明文化时代价值的大讨论。

  董平表示,文明互鉴的核心在于彰显主体性、实现相互理解与共同的人道价值追求,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阳明心学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阳明心学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能够接纳并融合外来文明,并将其中国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特质。此外,阳明心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理论支持。

  王阳明一生致力于人格的健全与完整,从12岁立志成为圣人开始,他不仅研读四书五经,更关注国家形势、边疆地理、人民生活等,并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他的精神追求在于领悟到存在的根基在于本心,这一发现如同建筑的基础桩,决定着人格健全的高度。他以自己的本源实在和天地宇宙的同一性作为生命的基础,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与价值统一,即“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认为个体不能脱离外在世界,个体的价值和存在意义需要在与世界的交往中体现并实现。文明的交往和互鉴本身就是实现新的价值生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全球变动和多元文化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共生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与不同民族和文化进行交往。例如,绍兴不断培育阳明文化文旅、文创、文艺等多样化、多层次成果,推动阳明心学活态传承,把“知行合一”演绎出地方特色,越剧《王阳明》、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歌舞《吾心光明》、动漫《阳明子的生活世界》等作品百花齐放,让阳明文化变得可听、可看、可感。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髓融入时代、融入社会。

  阳明先生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彰显主体性,保持自我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有主体意识并付诸具体行动,实现与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实际交往,在相互理解中成就彼此。同时,要努力达成关于人道价值的公共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阳明先生提出的“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理念相契合。

  稽山论道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干春松

  从文明互鉴的视野回望15—16世纪的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与王阳明同一时间维度的世界文明坐标上的其他耀眼明星。从这样的共时比较中,大家可以体认阳明心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理解阳明心学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与世界文明的共性与特殊性。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国荣

  文明既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文化创造成果的总和,不仅有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多重体现,而且有传统的观念性的内容。

  文明具有包容性,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价值体系,也包括了近现代的价值体系;文明肯定每个人的价值,文明彰显人文主义精神,承认文明可以确认每个个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平等地位,于横向(对外)、纵向(对内)上皆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从而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张学智

  文明的本质是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需要通过相互鉴别、吸收和融合来推动其发展。

  贺麟是文明互鉴的典范。他是“新心学”的创建者,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吸收西方哲学为中国哲学引入新视角和方法,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性在于掌握诸子学,要理解心学与诸子学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诠释,以及王阳明如何在其军事行动和理论著作中应用心学思想。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创系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前任会长 李晨阳

  文明或文化传统需要在保持多元性和生命力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种发展既源自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也源自于内部思想的切磋与碰撞。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应保持谨慎,既要保持自身文明的先进性,避免盲目接受外来文明,同时要批判性地思考,区分先进与落后的思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统应保持其内在的讨论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展开与其他文明交流学习,同时不丧失自我。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宾州库兹敦大学终身教授、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 黄勇

  王阳明的思想超越了简单的同理心概念,触及了更深层次的道德与哲学层面。心学思想不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万物一体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之一,传承这一观念,也是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社会关系和全球性挑战时,寻求共同解决方案的一种有效回应。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让世界听到新时代阳明“心”声 2024-11-06 浙江日报2024-11-0600004;浙江日报2024-11-0600014;浙江日报2024-11-0600015;浙江日报2024-11-0600020;浙江日报2024-11-0600009;浙江日报2024-11-0600010;浙江日报2024-11-0600011;浙江日报2024-11-0600013;浙江日报2024-11-0600017;浙江日报2024-11-0600019;浙江日报2024-11-0600025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