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大道同行,和合共生

——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分论坛侧记

  千载岁月悠悠流过,和合文化历久弥新。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寻、交流、感悟。

  11月2日,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在山水神秀的天台举行,同步设置了友好城市合作、世界汉学对话、国际青年交流互鉴等多个平行分论坛。

  围绕加强文明对话厚植友谊、中国文化同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等议题,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友城代表、国际汉学家、青年领袖等,共话和合之道,同析和合之义。

  共话交流合作

  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传播地、践行地,台州已同世界五大洲29个国家的多座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

  “和合”二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促进各国各城市交流合作的精神力量。2日下午,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阿根廷等13个国家16座城市的友城代表,在宣介各自城市的产业、风貌、文化中,共叙友城交流之谊,共话合作发展之道。

  “和合共生”是人文基础,是人文追求。意大利托迪市市长乔治·泰内罗尼说,中国和意大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量中国留学生在意大利的艺术学院求学。托迪依托深厚的艺术底蕴,创办了托迪双年展,旨在为在意大利学习艺术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展览和竞赛的平台,“我们将更加重视中国和意大利的和谐关系,为推动两国进一步紧密合作作出更多贡献。”

  共商友城合作,共享发展机遇。黑山普列夫利亚市市长达里奥·弗拉内斯说,中国和黑山有着深厚的情谊,期待两国有更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诚挚邀请更多投资者带来项目、带来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将为大家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合作共赢的机会。”达里奥·弗拉内斯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风光旖旎的希腊扎金索斯岛,拥有清澈的海水、迷人的海滩和充满活力的景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家的交流和发展。”扎金索斯市市长乔治·斯塔西诺普洛斯热情邀请与会代表前去旅行、参观,“我们希望通过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增强中国和希腊之间的关系。”

  德国哈瑙市友城委员会主席、前议长尤尔根·舒尔曼说,哈瑙一直致力于推广台州在莱茵地区的影响力,有很多来自台州的艺术家、美食家到哈瑙做交流,“下一步我们希望加强彼此在医疗、青年、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分论坛期间,台州各地各部门还和各友城签约多个项目,推动相关合作落地。

  深化文明互鉴

  探求和合思想千年智慧,畅游汉学世界浩瀚精妙。当天下午,在世界汉学对话分论坛上,以“和而不同,深化世界文明互学互鉴”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冰岛、墨西哥、喀麦隆等十余个国家的学者,以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了解,话和合、聚共识。

  和合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人人都能懂的语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文化中心主席米林科·杰洛瓦茨表示,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能够推动本国的发展,对他国也能提供启迪。

  厄瓜多尔前交通部长、前驻华商务参赞孙海诚热情地向大家分享了与和合文化相近的安第斯文明的古老知识。在他家乡的基丘亚语中,有两个古老而延续至今的词汇“Minga”和“Yapa”。“Minga”是指在古代集体社会的安排中,公民在需要时会提供免费劳动;而“Yapa”意为在双方商定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帮助来表达善意和友谊。“就像我们从和合文化中学到的那样,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是我们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孙海诚说。

  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激荡新的浪花。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所说,历史上,正是“和为贵”的和合文化成风化人,培育了天台和台州尚和修睦的民风。在现代,和合文化是充满进取精神的,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台州诞生了一批走遍世界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世界汉学中心博士后范狄认为,只有认识到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贡献,同时拥抱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推动全球的繁荣与进步。“通过这次交流,我对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这更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埃及之间的交流。”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语言学院中文系主任哈赛宁说道。

  据了解,这些精彩的发言,将编撰为《汉学家眼中的和合文化》,拟在新一届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上发布。

  汇聚希望之光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国际青年交流互鉴分论坛现场响起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当台下观众沉浸于悠扬婉转的歌声时,演唱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梅丽莎曲调突然一转,节奏感极强的说唱即兴而出,“音乐、文学、美食,和合无处不在,这就是和合版的茉莉花。”

  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之音,也是青年的声音。

  青年是国际交往的活跃力量。在国际青年交流互鉴分论坛,有不少年轻面孔。如何通过文化力量,打造新时代青年文化交流的全球朋友圈,建立和衷共济的新型朋友关系,构建全球视野下的青年文化共同体,是他们最关注的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的名片、和合文化的载体,这也是我们年轻人要发挥的作用。”汉语桥俱乐部开罗站副主席、双语主持人刘正曦讲起自己在中国求学的经历,“坐高铁、飞机都能看到年轻人穿着唐装、汉服,现在,我也把马面裙穿到了埃及。”

  来自伊朗的博主玛雅18岁到中国留学,立志学会“世界上最难的语言”,用短视频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浙江工业大学教师“小一姐姐”自创“手势舞”,用可视化表达打破语言壁垒,讲述中国故事……他们通过年轻人擅长的短视频、直播等,建构起高效便捷的文化传播渠道。

  “借助和合文化论坛的平台,各国青年有交锋、有互鉴,这就是东西方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文化交融的动人图景,也为和合文化凝聚了新的智慧和力量。”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项目主管、青年代表吕文宝说。

  (本报记者 陈黎明 肖淙文 杨群 许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大道同行,和合共生 2024-11-03 27166500 2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