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景象

从下汤走来 向万年而去

  10月26日,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浙江台州仙居举行。来自全国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120余位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等共同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在下汤遗址考古工作站、考古发掘现场,仙居下汤考古工作站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仲召兵介绍了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及发掘成果。

  据介绍,下汤遗址2022年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课题。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目前累计考古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揭示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壕沟、土台、房址、墓葬等遗迹现象,初步呈现万年下汤原始村落的图景。

  “我们发现,环壕内侧沿岸分布较多的坑,凿破砾石层,可能为食物储藏坑。壕沟所环绕的中心台地上有十多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多数土台上分布有成组的器物坑,是上山文化遗址发现器物坑最多的遗址,推测是和丧葬行为有关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贯穿上山文化的始终,成为上山文化时期最为显著的聚落景观。”仲召兵说。

  此外,遗址现场还发现墓葬多座,其中性质明确的高等级墓葬1座,随葬陶器20余件,为目前上山文化中规格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

  整个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大阶段,绝对年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如此跨度的文化序列在浙江具有唯一性,在目前已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

  “虽然过去了40年,但现在距离下汤遗址的完整揭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说,“我们目前最大的发现,就是为研究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特别是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样本,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 本报记者 李娇俨 徐子渊 董旭明 拍友 应芳露 摄影报道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3 从下汤走来 向万年而去 2024-10-27 浙江日报2024-10-2700004 2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