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文章导航

杭州地铁:绿智融合 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赛道

与城共生 智创未来

  隐藏于城市丛林之下,轨道“巨龙”正与城共生。

  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城区总人口突破千万、全国十大超大城市之一……要论新一线城市杭州的活力有多强?各类经济数据、指标不胜枚举,若将目光转至地下,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大动脉”,杭州地铁同样也见证着“杭州速度”——

  12条线路、516公里交织成网;覆盖杭州10个城区,联通杭嘉绍三地;日均运输超400万人次;累计安全运送数超70亿人次……

  速度牵引着未来。在杭州这座数字之城,以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在这一机遇下,杭州地铁如何在“500公里俱乐部”的全国竞逐中,借科技创新寻觅冲刺新赛道?数字之城中的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又有哪般全新可能?

  关于这些问题,在刚刚落幕的2024杭州地铁绿色智慧行动方案发布暨创新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中,可以找见答案。

里程之争后半场

用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两天会期,500余名来自全国的轨道交通领域专家、百余家科技型企业代表齐聚现场,探讨的话题绕不开3个关键词:绿色、智能、融合。3个关键词,都不是新鲜词,为何能掀起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共鸣?翻看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脉络,会发现这正当其时。

  当下,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里程之争,几近胶着。

  以杭州作为参考轴来看,截至2022年底,杭州十年间累计运营里程516公里,迈进全国“500公里俱乐部”,其他成员仅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而到了2023年底,“俱乐部”迅速扩容至8人组。

  在现有排位下,杭州要想再次刷新进位,需要在地铁四期规划建设完成后,预计2027年,才能将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更新至669公里。

  里程榜单,每年更新,但不少头部城市已经达到增速的拐点。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发展较快的城市而言,从单线发展成网后,运力与城市公共交通需求接近匹配时,里程增速会逐步放缓。

  举个例子,最初经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仅杭州地铁1号线,连接着机场和杭州西湖景区,运力仅覆盖沿线周边。再看现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同时拥有3条轨道线路。从单线到成网,意味着运力辐射范围扩展至面,从而覆盖全城。

  一组数据更足以证明。据杭州地铁统计,杭州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已由2013年的7%逐步提至当前超70%。今年,杭州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已突破400万人次。

  在此运力背景下,里程之争自然需要抢占新的赛道。而“弯道超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以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

  现场,杭州市地铁集团发布了《杭州地铁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和《杭州地铁智慧城轨发展规划》两张新“蓝图”。其中细则明晰,从行业背景,到现状分析,再到破题思路,均有涉及。透过一个个专业词汇,实则紧紧围绕着两个大方向:绿色低碳,是为降本增效;智能赋能,是为服务升级。

  杭州市地铁集团总工室主任陈用伟介绍:“我们要做的不是更新零部件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人工智能、5G、绿色能源等新技术、新产品系统地融合在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中。”

  在绿色低碳方面,杭州地铁计划通过绿色规划引领、出行占比提升、绿色建造创建、绿色运营提质、绿色能源替代、数智赋能增效、全面绿色转型等七大行动,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在智能升级方面,杭州地铁将制定智慧城轨标准体系,搭建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智慧网络、网络安全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融合性基础设施平台,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运维、智慧管理、智慧建设等五大核心功能及N种智慧化应用。

牵手新伙伴,让地铁更“聪明”

  两张新“蓝图”全新发布,描绘出了杭州地铁未来五年的全景——届时,杭州地铁四期新建的80座车站均为智慧车站,部分新线中将有约130列高可靠性的全自动驾驶列车。

  智慧车站长什么样,会有多“聪明”?全自动驾驶的列车足够安全吗?……事实上,关于这些未来式的目标,已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在大会巡展现场,24家轨道交通重点生态合作伙伴携带了各自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惊艳亮相。其中有个正在运作的机器人吸引了参会者的围观。

  这台清洁机器人,是由杭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产品。预计明年上半年,它将被应用于已开通的地铁车站内,负责站厅、站台、卫生间等公共区域智能清洁工作。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那般“矮小”,眼前的“家伙”有1米高,方正的“身体”上有只灵活的机械臂,既能上下左右摆动,也能精准识别前方物体并做出判断。

  “普通的扫地机器人主要扫描地面,能完成二维的地面清洁,但这个机器人能做到三维空间扫描和不规则物品清洗。”杭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佳峰介绍,“如在卫生间清扫时,它可以自动开门,也可以通过传感器智能识别当前环境后,进行清洁工具更换并打扫。”

  除了现场可见的清洁机器人,杭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站台门系统也已投入在地铁4号线新风站、新塘站、景芳站实际使用。

  安全且稳定,是这一国产站台门系统的优势所在。从目前投用后的监测数据来看,该系统出现系统控制故障的频率为11次每年,而被替代产品的故障频率在138次每年,安全性大幅提升。体现在日常,就是乘客在上下车期间,如出现随身物品夹门等意外状况,该门系统能精准识别,并及时开门,减少意外发生。

  “这套系统不光安全,还能做到维护成本可控。”朱佳峰解释说,“在设计上,我们通过传感器,可以将电机电流、限位开关、关闭且锁紧信息等关键数据实时上传,系统智能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精准定位故障部件。同时,站台门控制器采取了板卡模块化设计,可以很快完成故障部件的更换,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现场展陈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截至目前,杭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已推进40余项产品研发,并获得21项专利及软著。其核心产品站台门系统、隧道酒杯状预埋套筒等更是包揽了行业内各项大奖,在杭州地铁已运营线路和在建线项目中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我们也在探索多元发展,积极寻求合作,现阶段还有十余项在研产品正在酝酿中。”朱佳峰介绍。

联合成立实验室,为未来轨交提质效

  无论是发布两张新“蓝图”,还是携手轨道交通行业生态合作伙伴展出新产品,这场大会的核心,是围绕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布局轨道交通的产业链条。而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基础特征之一,就包括了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就是要让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通过强强联手、相互赋能实现共赢。杭州市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杭州拥有发达的数字经济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在各场景的应用逐渐成熟,但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小场景的融合开发上还是空白。所以我们希望能筑巢引凤,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成果可以顺利进入产业化,也让更多的新兴技术,赋能到轨道交通的场景中来,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添砖加瓦。”

  为此,在会议首日,杭州市地铁集团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成立10家创新实验室。

  据了解,10家创新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重点攻坚面向未来的智能列车、智慧机电系统、智慧车站出行系统和节能储能等前沿技术,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及走向市场。

  前沿技术落地市场,需要经过试炼场的“千锤百炼”。杭州地铁牵头搭建的实验室,为此提供了应用场景和测试平台。以智慧车站为例,杭州地铁将在四期工程中打造80座智慧车站,其中的标志性配套包括了智慧票亭,这将是一个嵌入人工智能“大脑”的载体,乘客只需要语音问询,就能自助获取票务信息、交通接驳、交通引导等有效信息,乘车体验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模型搭建的角度来说,技术已经成熟,但我们希望它可以足够‘聪明’,足够接地气。比如说,一位带着杭州话口音的老人遇到问题要询问,智慧票亭能否精准识别,又能否分析出有效信息?”陈用伟说,“这也是我们想和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的目的,希望借助他们的新技术,依托杭州地铁的资源,能让智慧票亭真正发挥作用,服务乘客。”

  不止于此,在智慧列车方面,杭州地铁四期工程计划在四期部分新线12号线、15号线、18号线采用全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将为加密行车班次、提高旅客出行效率提供助力。

  未来,杭州地铁还将以五常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区位优势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优势,吸引更多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具成长性的优秀企业落户,进一步聚合资源,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力争在国内轨道交通企业中实现弯道超车。

  两天会议结束,留给人们关于未来轨道交通的遐想,久久不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在大会散下的一点星火,将会伴随着杭州这座古老而智慧城市的发展而燎原。当钱塘潮起,杭城两岸的灯火辉煌时,无数“巨龙”穿城而过,牵引着交通动脉的无限可能。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地铁集团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与城共生 智创未来 2024-10-24 浙江日报2024-10-2400004;浙江日报2024-10-2400010;浙江日报2024-10-2400009;浙江日报2024-10-2400013;浙江日报2024-10-2400022 2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