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生产力
嘉兴港区:全力打造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沈烨婷 陈鹏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于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而言,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主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是一次难得的换道领跑机遇。
近年来,嘉兴港区作为嘉兴氢能产业示范区,依托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以及多元的应用场景,加快布局氢能发展版图,抢占“低碳”风口,贯通氢能“产业链”、深耕氢能“创新链”、拓宽氢能“应用链”,着力培育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今年,浙江省经信厅公布《2024年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名单》,嘉兴港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成功入选,获省财政专项激励,这为港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破局——
工业副产物转化成宝贝
氢气是世界上最轻的气体,它的能量密度却是木材的1000倍、煤的6.8倍、汽油的3.3倍,而且它还是一种零污染的高效能源,被公认为是能源领域的“未来之星”。
对嘉兴港区的化工企业来说,氢气其实非常熟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副产氢。在十几年前,工业副产氢通常以焚烧处理为主。
发展氢能产业,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嘉兴港区拥有国家级化工新材料园区,工业副产氢资源达到每年10万吨,是长三角区域少有的具有低成本、大规模氢气供应优势的地区。”嘉兴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18年,嘉兴港区就切入“新赛道”,着力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氢能产业为核心的“1+2”产业格局。
新兴产业都有一个蹒跚学步期,嘉兴港区厚植氢能发展沃土。
作为嘉兴氢能产业发展主平台,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氢能科技园于2023年9月正式开园。目前,已入驻优沐科技、韵量科技、羚牛科技等企业,落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氢能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氢能储运装备安全重点实验室”。
政策扶一把。9月14日,嘉兴市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到2027年,嘉兴市氢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在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育行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亿元企业5家以上。在区级层级,嘉兴港区致力于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先行区,先后出台了《嘉兴港区氢能产业规划(2020—2025)》《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不断推进氢能产业提速发展。
垃圾,往往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以前都是当燃气烧掉,现在可以通过再利用或者出售创造新价值。如果按照现有副产氢气全部卖完来算,一年可增加营收约2亿元。”华泓新材料相关负责人说。
华泓新材料年产45万吨丙烷脱氢项目,是嘉兴港区大力推动的氢能产业链项目。除生产丙烯产品外,还附带产生大量纯度为99.999%的工业副产氢,年产量达1.6万吨,据估算可满足近10万辆新能源汽车一年的用氢量,为氢能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原料。
在华泓新材料厂区,装置高高耸立,现场机声隆隆,一股股氢气经丙烷脱氢装置分离而出,再通过管道“流”向周边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借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发展的东风,该企业已与辖区多家企业达成上下游合作。
走进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嘉化能源生产园区,两座1兆瓦氢燃料发电系统正在全速运行,源源不断地为园区生产线输送电能。嘉化氢燃料发电系统将嘉化烧碱厂氯碱装置产生的工业副产品氢气就地转化成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有力补充了园区高峰时段的生产用电需求。
这不是个例。落户港区的岩谷气体是日本专业气体公司,也开展了氢气业务……
延链——
创新驱动培育绿色生产力
“氢”装上阵靠什么?
答案当然是“创新”。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须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瓶颈技术。
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也是机遇和风口。
走进优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内,机器臂挥舞,将一个个巨大的玻璃纤维Ⅳ型压力气瓶搬送至指定位置。
该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氢能储运技术,“与传统金属容器钢瓶相比,我们的玻纤气瓶可以减少70%的容器自重,自重的减轻能使其储存氢气能力达到传统金属容器的2倍—3倍。”优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商务总监曾智明说。
全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嘉兴底气何在?走进一家家氢能企业,这个问号被逐渐拉直:
在电堆领域,爱德曼氢能、锋源氢能、美锦国鸿、韵量科技等企业,已具备从30 kW到150kW多种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能力,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双极板领域,爱德曼氢能“高性能车用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批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
在催化剂领域,锋源氢能是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研发的催化剂铂载量≤0.2g/kW,日产量达1公斤以上;
在空气压缩机和氢气循环系统领域,德燃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双极增压空气压缩机”入选省首台(套),已形成1500套/年的装置配套产能;
……
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科技“突围”。
突出科技创新,打造氢能产业创新态。嘉兴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特检院、同济大学等大院名校创新资源,重点打造“两中心一实验室”,聚焦燃料电池电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估。
氢安全研究中心已开始实体化运作,围绕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重点领域,开展氢能产业链各环节装备的检验检测、在线监测及其方法研究、安全评定、风险评估及其评估技术研究,建立氢安全数据中心,形成氢能储运装备全过程、全场景的运行监测体系。
去年11月,氢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于完成实体注册,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服务等;国家氢能储运装备安全重点实验室也已于同月正式投用,开展氢能储运装备、材料性能测试以及安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抢抓氢能发展机遇,嘉兴港区从制氢、储氢、运氢到加氢、用氢再到氢燃料电池整车和氢动力系统八大关键零部件的招引和推进,突出科技创新,构建起了优质的氢能产业生态。
成势——
让“氢生活”照进现实
打造应用场景,才能让氢能走进千家万户。
港口,被视为重要的用氢示范领域。利用前海后河的优势,打造海河联运枢纽港,嘉兴港的快速发展,为推广氢能重卡和氢能船舶提供了丰富的运用场景。
来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北岸的嘉兴港,一辆辆白绿相间的氢能重卡穿梭于道路中间,高效、环保地完成着集装箱的运输任务。
“加一次氢可以跑400公里,且每辆车每年可减碳量约80吨。”嘉兴港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港口已投用氢能重卡80辆,成为全国港口大规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运营的先行者。
据悉,嘉兴港原来使用的重卡多为柴油驱动,由于作业起停频繁,导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为了积极响应降碳减排的发展需求,嘉兴港引入了搭载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重卡。据统计,这80辆氢能重卡预计每年能为港口节约燃料成本超过300万元,减少碳排放6000吨,为绿色港口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氢能公交、氢能叉车、氢能物流车,眼下,嘉兴港区还在率先探索氢能船舶示范应用,启动氢能船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
9月3日,伴随着一束束电弧光,全国率先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内河集装箱船开工建造。这艘船使用氢燃料作为唯一能源,可储氢550公斤,续航里程约380公里,计划今年建成下水,专线用于乍浦港到下沙港内河运输航线,开展运营示范和效益验证。
加氢站,也是氢能多元应用场景的重要一环。今年7月,联和氢能东方氢港加氢站在嘉兴港区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内正式启用,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嘉兴首个取得经营许可和充装许可双证的加氢站。
“这个新的加氢站环境特别好,而且就在高速进出口附近,是我们跑货运的必经之路,交通太方便啦!”司机马师傅笑着说。东方氢港加氢站总储氢量达到1000公斤,每日可为约200辆氢能重卡提供氢能加注服务。
截至目前,嘉兴港区已投运3座加氢站,形成完整氢能供给链,为长三角周边企业、物流园区等提供氢能服务。其中,滨海大道加氢站利用的是管道输氢,既安全又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
氢能产业竞跑大赛已拉开,嘉兴港区正是探路者。截至目前,嘉兴港区已落户氢能企业27家,涵盖了制氢、氢气储运、核心零部件制造、加氢、氢气运营服务等各个领域,投资超55亿元。去年,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56亿元,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和示范应用程度处于全省前列。
“计划到2025年,嘉兴港区氢能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显著提升,总投资达到2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基本建成,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氢能‘链主’企业,拓展一批新的氢能应用场景。”嘉兴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嘉兴港区将围绕“产业培育和场景应用”两大赛道,同向发力,全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为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氢能产业示范区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嘉兴港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