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想人民之所想 行人民之所嘱

——我省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纪事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望历史,总有一些瞬间值得铭记——

  1954年8月13日,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开始履行其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1979年12月18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设立,此后,全省各级人大相继产生本级人大常委会。

  2004年5月,省委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自此,每届省委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成为制度性安排。

  ……

  70年波澜壮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枝繁叶茂、历久弥新,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

  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截至今年6月,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订省地方性法规449件(现行有效231件),修改325件次,批准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676件、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3件……这是40多年来浙江地方立法的“成绩单”。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各类问题早发先发的浙江明白,想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必须通过一批先行性、创制性的地方性法规。

  从初创探索到发展提高,从规范完善到不断成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之江大地立法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的气质愈发彰显。既有“最多跑一次”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护航改革大事的重点立法,也有强化地方立法急用先行的“小快灵”,浙江累计出台40余部创制性法规,不少经验在全国推广或者被国家立法吸收。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待,早已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打造有浙江特色的“1+N”省域法规体系——以一部综合性基础性地方性法规为主体、若干部相关领域专项法规共同推进。

  70年前,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杭州西湖边起草。“五四宪法”中人民至上的法治观念,极大程度推动了浙江此后走在全国前列的“开门立法”工作。每年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立法项目建议,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意见,打造遍布全省各层级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我省民主立法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能在立法中闪光。

  敢于“亮剑”,寓支持于监督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保工作涉及众多部门,怎样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2024年7月24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情况,对公检法司机关负责人开展专题询问。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提问方直指不足,应询方坦率交流,共同为浙江的绿水青山“把脉问诊”。

  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大监督的落脚点,就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学前教育、生态环保、就业促进等方面开展专项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依法正确行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1994年,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采用上下联动方式开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执法检查。从此,对年度重要监督议题采用联动方式组织开展监督,成为浙江人大的“新常态”。2018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安排2项左右联动监督议题,省市县三级人大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啃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硬骨头”。

  围绕重点问题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一批监督创新品牌应运而生。紧盯法治政府建设“关键少数”,2021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听取审议省政府总报告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审议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履职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摸清我省国有资产“家底”,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建立一整套覆盖全部四大类别国有资产管理的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数据可获取、监督可量化、结果可运用。

  为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省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监督贯通。2023年,建立人大监督与纪检监督、审计、行业部门、社会等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监督内容贯通、监督方式对接、监督资源整合、监督成果共享。

  以发展民主凝聚改革合力

  2024年8月1日,50位侨界青年受邀走进人大。他们怀着同一个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如何确保来自人民、植根人民?

  省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以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作答。去年底,方青就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问题开展大量调研,将了解的情况反映给人大及政府相关部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形成了相关建议;今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孤独症儿童医疗康复救治,孤独症门诊治疗享受住院医疗保障水平”,让方青又惊喜又激动。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因代表的奔走而完善。而这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的初衷——从舟山海岛到金衢盆地,从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区,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确保基层呼声融入顶层设计。

  民主是要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浙江在全国首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决议、监督、评价等诸多环节,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轨道上来。

  票决制以“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方式,诠释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真谛。全面推行以来,全省累计票决(票荐)产生7万多件民生实事,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这一制度也走出浙江,在全国落地生根。

  到离基层最近、离实际最近、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去!设在百姓家门口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将来自人民的声音,转化为浙江发展的“新动力”。

  “一府一委两院”进站听取意见,立法、监督、代表活动纷纷进站开展,基层单元成为各级国家机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共有399件地方性法规、1691项监督事项进站征求意见,开展民主恳谈、“代表有约”等活动8.6万场次,引导代表提出闭会期间建议7063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浙江生动实践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不断贡献人大力量。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想人民之所想 行人民之所嘱 2024-09-26 27108555 2 2024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