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以“一流状态”创造“一流业绩”

镇海: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宁波镇海发展的时代答卷上,改革,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是镇海发展的底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四大工程”建设,到民营企业破壁萌发,到大手笔谋划新城建设、推进全域城市化,再到当前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新征途,镇海,始终将改革思维、改革举措作为打通发展堵点、民生痛点、企业难点的“利器”和“法宝”。

  改革,描绘镇海发展的亮色。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镇海在改革攻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网格化管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僵尸车综合治理改革、危险化学品运输区域化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成果走出镇海,实现“一地创新、全国共享”。

  改革,更决定着镇海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当前,镇海正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换档升级的关键期,作为甬江科创区核心区,镇海还肩负着区域发展重任。只有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敢闯敢干”的工作劲头、“敢破敢立”的担当表现,才能建立持续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充分、更全面、更先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当前,镇海正全力抓好7项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重点推进5大领域25项重点改革项目,全力打造镇海特色标志性改革成果,以“一流作风、一流业绩”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创新风自改革来

  近日,我省公布了新划定的工业大县(市、区)名单,镇海区名列榜单第三位。与此相呼应的是,去年底公布的《2022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镇海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全省第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产业大区和科创强区,镇海以改革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从体制机制入手,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类“梗阻”难题。同时,以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科创镇海·人才金港”建设,在科技创新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推进改革深化。

  “工作温度最高达650摄氏度,寿命达到10万次。”在宁波群力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一款高强度宽温域镍合金紧固件产品,已经成功通过客户试用,成为公司产品迈向高端之路的又一突破。这一产业的成功研发,得益于镇海实施的“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双向交流机制。作为企业“科技副总”,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教授陈旭带领团队和企业协同攻关近一年,为企业提供了疲劳测试、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

  作为区域创新资源高地,目前,镇海拥有高能级科创平台13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近年来,镇海聚焦产才融合、产创融合,全覆盖开展规上企业科技创新引领评价,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新模式和“投、贷、保”联动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支持力度,完善创新联合体攻坚机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量全市领先。

  近几年,镇海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数字经济建设入选省级试点,首次获得“科技创新鼎”,连续两年捧回“浙江制造天工鼎”,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居全省第一。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镇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贯通融合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提升科创策源力。

  13项改革创新清单、16项关键指标清单、7项产业赋能清单和23项重点任务清单……去年底,镇海举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启动仪式,出台了系列实施意见和推进举措,全面打造一体发展“升级版”。

  今年4月,镇海还重磅启动“三支队伍”建设“620”工程,将实施政治领航铸魂工程、雄镇英才强基工程、战略人才集聚工程、浙里镇商提升工程、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人人成才赋能工程等6大工程,推出打造顶尖人才集聚标杆区、提升科学企业家引领力、构建“增技增收”创富新体系等20项举措。

  作为技能人才大区,镇海区还纵深推进“新时代制造业工匠培育”试点项目,打造“源头引才+实训体系+紧缺工种导向”引培机制,每年新引进产业人才均超1万名。

改革中探索更多善治样板

  “大家各自退一步,说开了都是小事情……”近日,在镇海区社会治理中心,经过调解员刁刚美的耐心调解,一起纠纷消弭于无形。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从“联合接访”到“访调对接”,再到“访诉调融合”,历经10多年实践,镇海区以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区社会治理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功能,以“多元共治、部门协同、智慧治理、社会参与”为特色,打造“三级中心、四级平台”的全域解纷新体系,实现企业、群众解纷“最多跑一地”,不断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

  以改革推动基层治理提升,近年来,镇海充分发挥基层点题破题、实践探索中首创精神,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全域治理现代化样板,涌现出了一大批镇海标志性改革举措。

  数字化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镇海把数字化改革成果精准应用于城市运行和乡村治理,依托数据贯通、综合集成、建章立制,驱动治理理念、机制方法系统性变革,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获评省级社区治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一辆宁波本地牌照的牵引车,正在荣盛路(海天中路—滨海路)段行驶,已偏离登记路线238米。”近日,镇海区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收到道路运输监管系统发出的自动预警。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危化品运输监管,成为一道治理难题。为此,镇海依托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协同管控体系,该项目荣获全省改革突破奖。

  同时,镇海不断加码升级“一支队伍管危运”执法改革,依托危化品道路运输智能监管平台,组建危化品运输监管“一支队伍”,实现危险化学品线上线下全链条治理。去年,该项改革入选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第一批优秀案例。

  废弃汽车(僵尸车),是全国性治理难点。针对这一问题,镇海建立废弃汽车“排查联系—发布公示—拖离处置—价格评估—报废回收”综合治理集成五步工作体系,这项废弃汽车治理一件事改革入选浙江省群众天天有感一件事“微改革”首批项目,改革经验做法还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推广。

  镇海还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相关做法入选全省首批典型案例。相继推出“出海无忧”等15项助企服务,编制增值服务、办事流程、机制保障、资源供给“四张图”指引体系,“码上智办”入选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改革让民生服务品质更优

  “阿姨,饭来了。”每天中午,镇海区澥浦镇“助餐骑手”方雅萍,都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自己负责的独居老人手中;而在招宝山街道,跑街串巷“爱心车轮食堂”已经驶过第17个年头……2022年,镇海成为省现代化社区建设“一老一小”优质服务提升行动专项改革试点区。开展试点以来,镇海把老年助餐提升工程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推进标准化老年食堂建设、推出老年助餐服务。据统计,镇海全区已建成老年助餐机构73家,年助餐人次40余万人次,基本形成了多层级、差异化的助餐服务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镇海将惠民生补短板作为改革出发点,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帮扶等工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乐养镇海”等民生服务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

  同时,镇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改革,深化“扩中提低”改革,村集体经济“增收十法”入选全国干部培训素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至1.684以内,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近年来镇海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力所在。为进一步提升城乡文化事业发展能级,增强群众的实际获得感,镇海区提出“品质文化之城”建设目标,在基础设施功能补强、丰富文化服务供给、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出实招、谋实效,并通过文化“耕基”工程等牵引使文化事业发展更有质感。

  目前,该区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4个,覆盖率100%,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4831平方米增加至5224平方米,连续两年获得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文化“耕基”工程获全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今年,该区还创新实施了“手艺人”集聚区计划,尝试探索以“手艺人+”形式,赋能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活力发展。

  在做优民生服务品质的同时,镇海抓住改革试点契机,推动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宁波是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镇海区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为主抓手,率先实施“整县域统筹型”整治,突出分类整治,强化典型探路,全县域谋划整治蓝图,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居住环境大幅优化提升。

  城市更新,更成为镇海改革的“民心工程”。承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工作后,镇海推进街道级城市体检,谋划形成全区城市更新片区及项目建设计划项目表,共计推进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6个,并已获得国开行宁波分行授信11.76亿元,成为全省首单落地的城中村改造专项贷款项目。

  改革正挥凌云笔,又踏层峰辟新天。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镇海正用实干作答、用实效说话、用实绩交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镇海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镇海: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2024-09-19 浙江日报2024-09-1900005;浙江日报2024-09-1900010;浙江日报2024-09-1900016;浙江日报2024-09-1900009;浙江日报2024-09-1900021 2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