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城市主干道工程为文物让路

温州再现千年古港盛景

  “已经挖出了5000多件物品。”近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挖掘现场骄阳似火,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蹲下身子,轻轻拿起一块宋代瓷片仔细端详,喃喃自语。如果不是主干道工程给这些文物让路,很难想象如此壮阔的海上码头场景何时能重现。

  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南依古城,北临瓯江,东靠海坛山,隔江与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步入遗址,放眼望去,不同时期的瓮城基址、砖石道路、排水沟和各式各样的码头、沉船、栈道等已经挖掘出来的遗迹一览无遗。遗址西南角,遮阳网下,几十名工人正用鹤嘴锄小心翼翼地挖掘,随着泥土被刨去,从五代到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城外道路遗迹逐渐清晰。

  谁曾想到,为了给这些“宝贝”让路,围绕一条仅千余米长的主干道改建工程,温州相关部门开了几十次论证会,并最终调整了线路。“望江东路是温州老城区的主干道,交通繁忙,2021年3月,政府部门将其列为温州市重大民生工程,在此修建下穿隧道,以便缓解交通拥堵。”望江路下穿工程(变更方案)项目部负责人金胜洪说,没多久,现场就挖出一些人工修筑的石条。

  这些石条看似不起眼,其实是珍宝,与码头、栈道有关。“建设部门与文物部门在工程施工前就进行过多轮磋商,因滨江地带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明显,高潮位时江水会倒灌工地,不利考古作业,因此由工程部门先打上止水桩。省市文物部门于2021年10月入场,先是在水门头和瓮城区块发掘。待止水桩打好后,考古队于2022年2月初启动了滨江区域考古工作。”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回忆,此前,在另外一局部施工区域,已发现数量较多的龙泉瓷片。2022年2月之后,“宝贝”越挖越多,沉船构件和疑似码头遗迹相继面世。“我们判断,这是一处遗存丰富且保存较好的港口遗址,恰好印证了‘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考古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于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专题报告。

  “随着沉船、大量船货(瓷片堆积)和多座码头陆续发掘,朔门古港遗址逐渐明晰。温州市委、市政府立即暂停道路施工项目,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并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为文物让路。”梁岩华说,听闻朔门码头发现古港遗址,温州市民备感振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温州市文物局先后组织论证会、座谈会7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遗址的发现、功能、意义以及后续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科学论证,为古港遗址考古发现、学术研究、价值阐释、保护利用等建言献策,为遗址价值定位和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与此同时,道路施工停工后交通拥堵压力更大,网络问政平台收到许多附近居民“出行难”的呼声。金胜洪介绍,道路改建的新方案也紧锣密鼓跟进。“遗址北边就是防洪堤和瓯江,论证过程中也有专家提出,通过瓯江架空道路等方案。”金胜洪说,最终选择了将道路北移至瓯江防洪堤下方、以箱涵方式通过,目前新的方案已经启动施工。这样既保护了遗址文物,视觉上也能让古港遗址与不远处的瓯江古塔形成辉映,有效平衡了文物保护与民生保障。

  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指出,这一堪称“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古港遗址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完整保护好这个无价之宝完全是应该的,是值得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在财力十分紧张而且要新增2亿多元投资的情况下,温州坚定选择让原定的道路工程为文物让路,让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

  得益于大力度的保护,挖掘工作顺利开展。考古工作从2021年延续至今,发掘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发掘出温州古城望江门、奉恩门等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9座码头、2座埠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和成片房址,并出土3艘沉船、多具人类遗骸和海量瓷片堆积等重要遗存,其中龙泉瓷、瓯窑瓷等瓷片达10吨以上,各类遗存年代从晚唐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时期为主。再现了1700年间的古港变迁,彰显了温州朔门古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重要价值。

  “看!这是石权,那个是陶片还是瓷片?”“我家就住在古港遗址边上,原来里面藏着这么多宝贝。”……遗址发掘之后,文物部门还组织公益研学暨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漫步其间,千年前温州古港繁盛的贸易景象“再现”眼前。未来,这里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温州新的文旅打卡点。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温州再现千年古港盛景 2024-08-30 浙江日报2024-08-3000003 2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