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阅读

群山
何以回响

  陈人杰

  读完国云兄的《山海情》,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那曲申扎县援藏的难忘岁月,那段刻骨铭心、点点滴滴想起都会泪流满面的七年美好记忆,恍如时光凝结成的晶莹的盐,闪耀着人生的光,将理想和青春沉淀,在雪域高原放飞爱和希望。茫茫羌塘仿佛一个大熔炉,连接山与海,安放着我的灵魂、锤炼着人生品格,把喜怒哀乐全部融进万里长风中,不断升华、凝练。

  援藏是天空给了你雄鹰的智慧。我自2012年援藏,2019年留藏,至今已经12年了。从西湖到西藏,从人间天堂走向雪域天堂,逆杭州湾而上,一路向西,走着不断攀登的道路。我至今仍记得走过茫茫的羌塘草原带给我的震撼,过念青唐古拉山口,到当雄,至那根拉山口,见到圣湖纳木措,从那里出发,进入藏北无人区,就再也看不到一棵树了。正如作者在“不长树之地长的‘树’”章节中所描述的,那曲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生长的城市,在这里,一棵树成了最奢侈的存在。高原反应的折磨是第一道关口,那时生活设施落后,报纸一个月之后才到,高寒缺氧、缺电、缺网、缺水,七年从来没洗过一次淋浴,两床棉被盖大衣的发烧困顿,甚至吃一口新鲜的蔬菜水果都是奢望,更为难受的是远离亲人,一个人置身于茫茫的羌塘草原所带来的孤独寂寞、劳累病痛让人更是难以承受。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援藏的部分,也见证着我们的荣光。

  正因为看不到一棵树,树便成为了我的亲人;正因为半天看不到一个人,人类便成为我最渴盼的星辰,甚至看到牦牛我掉下了眼泪。由此,拓宽了我的人生视野和心灵旷野,从此这世界屋脊上的生灵万物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灵魂的载体,从此万物在我这里消失了边界。慈悲与善良,忠勇与尽命丰富着援藏的课程,见证着一批批援藏人心中不朽的时光印记。多少人来了,多少人却无法归还,他们把生命安放在这片茫茫雪域,在天上化作点点繁星,欣慰的看着这片并肩战斗的地方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书中提到的王军强,是我的挚友和兄弟,每次经过那曲、经过申扎,我都会抬头望着这雪域高原的夜,我想念他,也许他也在天堂的某个角落在回望我吧。

  援藏是碧海辉映雪域的腾飞。没有走过茫茫羌塘,便不会体会到祖国山河之辽阔;没有跨过三江源头,便不会知道中国历史之波澜;没有看到藏族同胞的质朴,便不会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内涵。正是一个个像张家明一样的援藏干部,将满腔热血化为对祖国边陲的爱,让一座座水电站拔地而起,让一所所希望小学耸立云间,让树木长进那曲,让爱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血液里。一人援藏、全家援藏 ,当我看到国云在书中写到女儿为希望工程捐款的那封信,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忘不了妻子在我第二次申请援藏时,她的沉实嘱托,“人杰,你放心,我们的孩子我照顾好,牧区的孩子,你也要照顾好”。从此也成就了申扎县平均海拔4800米的8所村级幼儿园群落,我也被牧民们称为“建幼儿园的牦牛”。援藏于个人而言,站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纵情于世界屋脊的大美山川,吮吸着灿烂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蓬勃灵气,凝聚起迎难而上的磅礴伟力,将自己融化于延续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奉献热血的长河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都是永生难忘的一次美好经历。

  援藏是你走过的身影化身高天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考察西藏时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短短几十年跨越了上千年,离不开党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爱,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牵挂,离不开中央对口援藏30年的谋划布局,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在氧气稀薄的生命禁区中默默坚守的援藏人才。他们如暗夜中的一颗颗明星,在祖国一望无际的边陲土地上星罗棋布、各司其职,共同谱写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华美篇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国云的《山海情》饱含了对西藏的爱和深情,也写出了援藏干部共同的心声,那些日日夜夜所经历的,那些心心念念所挂怀的,那些点点滴滴所奉献的,不正是援藏最好的解释吗?

  (作者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藏文联副主席)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8 群山
何以回响
2024-08-30 27059929 2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