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专版

■改革项目:乡村集成改革

建德:城乡融合,融出共富新图景

  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浙江群众。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中,如何更好打破二元壁垒,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身处浙西山区的杭州建德正以改革破题:在受限的发展空间和有限的资源里,深度挖掘乡村的无限可能,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乡村流动,拓宽乡村生态和文化资源转换成发展资源通道,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经过数年摸索,建德在农业标准地改革中找到了亩均效益的提升之法,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探索里拓宽了要素转化的有效通道,在三地共建中抱团携手发力的伙伴……截至目前,建德已连续5年获浙江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县(市),捧获全省首批“神农鼎”。

  在“有限”中做“加法”

  重构产业致富新路径

  从天空俯瞰浙西版图,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二分田”,这句朗朗上口的说法直白地阐述了浙江山多地少的现实。建德,也不例外,甚至在土地资源上,更为典型。

  此前,建德针对全域现有耕地做过盘点,得出一组数据:耕地面积户均2.2亩、人均0.55亩;耕地地块总计36.8万块,块均只有0.61亩,其中单块面积1亩以上的仅占16.3%。

  “不仅是地小,我们在摸排时还发现农户手里的半亩田,长得五花八门。有的田面积不大,但高低落差却有5米。条件差,亩均效益也难提高。”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现实问题刻不容缓,资源短缺的问题如何破题?2020年,建德抱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在建德草莓主产地杨村桥镇推出了250亩草莓标准地。

  “所谓农业标准地不单单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该负责人解释道,“农业标准地旨在通过标准建设、控制性指标设置,提升地块的资源利用能级、产出效益。它更侧重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经营模式的改革。”

  以草莓产业为例,村集体对村里闲置、荒废或农户自愿的现有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后,通过政府投资完成了土地整理、大棚搭建和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招引优质大户带着本地莓农,一起开展规模化经营。

  通过这一方式,杨村桥镇陆续引进分拣、加工、销售等示范性农业企业12家,培育草莓师傅2200人;同时搭建起“草莓小镇”核心种植示范园、2个草莓产业综合性及多个草莓标准种植园区。

  概括来说,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建德搭建起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国资公司“开发建设”、大户“拎包入住”、村集体“股份入股”、村民“流转获租”“务工挣薪”。由此,也拉开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据统计,草莓标准地建设3年来,本地草莓种植面积增加了125%;莓农种植效益提升了20%;全产业链产值超4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5亿余元,撬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共计1000余万元。

  得益于草莓标准地的经验探索,2022年起,建德将标准地建设范围拓展至粮食、茶叶、蛋鸡等各类农业中,共计8.5万亩。不仅如此,建德市改革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补充说:“围绕农业标准地改革,我们正在打通各部门的职能,推出草莓产业‘种销一类事’等增值服务,以集成平台为农户提供更个性化、便捷化的增值服务,全方位护航建德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3年度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中,深耕农业“标准地” 打造共富“新图景”(建德市),为杭州地区唯一入选。

  在“增量”中求突破

  探索和美乡村未来式

  农业标准地改革,激活了农村现有资源,催生的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如若想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融合发展,还需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加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关于这一探索,建德正在进行中。其中也包括了大同镇,全国首批、全省首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项目所在地。

  提及大同镇,第一印象就是农业大镇,连续9年都被评为杭州市粮食单产状元镇。尤其是“千万工程”深化推进以来,大同镇的现代农业优势更加凸显:建有3万亩农业标准地,202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36亿元;建有全省领先的山区型“一站式”农事综合服务体系、年繁育草莓种苗60万株的草莓种苗繁育中心、面积8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中心等现代农业配套……

  “乡村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农业。所以我们在思考城乡之间如何良性互动时,还是得发展好农业这一根本。”大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让特色农业与文旅消费碰撞花火,就是大同镇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中瞄准的方向。

  这个暑假,每当夕阳西下,大同镇万亩茶园附近的星空露营基地内总是人头攒动。吹着山间微风,品着产自茶山的冷泡茶饮,是他们心中美好的休闲时光。

  该负责人解释道:“江南产茶,总是再寻常不过的。那么大同镇如何与众不同?一定是靠更现代的农业技术、更完善的产业链条。”他举例道,除了万亩茶山外,大同还有油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茶叶全产业链加工基地,这些都能成为吸引青年前来创业的广阔天地。同样,高品质的农特产品能拉动城市消费力下沉,特色旅游设施也能激发乡村游。总之,只有一产强劲,才能刺激更多城乡要素加速流通。

  在建德乡村,人才的流动已然成风。今年,毛艳青收获了新身份——建德“乡村梦想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同人,她被家乡的梦想家政策和人才服务环境所吸引返乡创业,建起了幸福营地,吸引不少年轻游客慕名打卡。

  包括毛艳青在内,截至目前,建德已累计培育“新农人”3065人,其中农创客723名,总量和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落地“乡村梦想家”整村运营团队16个、人才项目88个。

  不止于此,以大同为核心向外辐射周边乡镇,建德正在聚力打造西部新时代“千万工程”践行平台,创新组团发展机制,重点抢抓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村要素全量转化“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千万工程新案例、共同富裕新实践。

  在探索中学经验

  突破地域携手开新局

  城乡要素不断双向流通,如何让流速更快、更强?如何从一村富,到村村富、地地富?

  这个夏日,一款名为“西湖果莲”的鲜食持续霸榜“盒马生鲜”热销榜单。8月以来,这款鲜食果莲就已吸引4.8万名用户下单,其中近1.4万名为回头客。据了解,这款“西湖果莲”的主产区,就位于杭金衢三地间,即以大慈岩镇为核心,周边紧挨着的衢州龙游县、金华兰溪市。

  身处山区的三地,因地理位置的弱势、资源的缺乏,曾一度被认为是“三不管”地带。而就在去年,三地已联合创建杭金衢“明清古韵·浙硒莲盟”县域风貌样板区。改变,由此开始。

  如今畅销的莲产业,就是三地共建的突破口。“我们三地都有着上千年的种莲历史,但随着乡村老龄化发展,都面临着莲产业规模缩小的困境。”大慈岩镇主要负责人坦言,只有招引龙头进来,带着农户一起干,才有出路。

  2022年前后,经过产业规划调整、标准莲田建设,大慈岩镇成功引进果莲产业。不过两年时间,莲田的亩均效益实现了翻番——截至目前,莲田亩均效益已突破1.2万元,超传统干莲生产的两倍之多;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万元租金。

  一地富不如三地富。去年,以莲产业为契机,以大慈岩镇为核心的三地三镇达成同盟,并联合发布“浙硒莲”区域公用品牌,制定《浙硒莲区域公用品牌生产标准》。今年夏季,邻县龙游县横山镇就成功复制建德果莲模式,初步试种1000亩果莲。

  迎着果莲“风口”,三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三地不仅在产业发展上抱团发力,还打通了三镇公交出行、就学、就医等,群众生活越发便利。不仅如此,三地还推出三地旅游联票,举办乡村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区域内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0%,营收同比增长270%。

  改革的春风吹拂乡野,建德乡村的精彩也不止于此。

  建德市改革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建德将继续围绕“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扬长补短,在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中塑造发展新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浙江日报 专版 00032 建德:城乡融合,融出共富新图景 2024-08-29 浙江日报2024-08-2900007;浙江日报2024-08-2900009 2 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