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专版

■改革项目:“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系统集成改革

上城:“最美红巷”引领基层治理新标杆

  夏日午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社区永宁院小区,社工刘梦然提着保温盒,一路小跑上了4楼。叩响房门,打开盖子,两个新鲜出炉的“小雨馒头”冒着热气。“阿姨,有没有什么问题要帮忙解决?”送完馒头,刘梦然没有“空手”回到社区,他的脑海里已经记下了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从小营红巷发轫的基层治理创新之风,正在吹向全域——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城区,方圆122平方公里的上城区,遍布着203个村(社)和700余个小区。密集型的居住人口,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怎样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上城区找出了“题眼”——

  2023年以来,上城区委扛起“守好红色根脉”的使命担当,锚定“最杭州、新上城”定位,由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双牵头,深化党建引领,聚焦改革创新,围绕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公共安全“三大任务”,全域打造“最美红巷”基本单元,让上城区成为全域展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美窗口”。

  构建“11353”工作体系

  推动基层治理集成创新

  在杭州人心目中,红巷,通常指的是小营巷,这里是浙江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的诞生地,拥有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等红色场馆。

  “红巷”既有,何谓“最美”?

  在上城区的“解题思路”里,“最美”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美”寓意着“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殷殷嘱托;“最”代表着“最杭州,新上城”的目标定位。“最美红巷”,意在打造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的上城模式。

  作为杭州历史最悠久也最具经济活力的中心城区之一,上城区在空间资源方面新老文化互融,近年来涌现出了“湖滨晴雨”“凯益荟”“幸福邻里坊”等基层治理品牌,在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基础优势。

  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是杭州“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最美红巷”正是全区放大基础优势的集成创新,通过改革推动创新赋能基层治理,让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基层首创持续迸发,放大标志性成果影响力。

  此次提出全域打造“最美红巷”,并非简单地将“红巷经验”复制粘贴,而是要以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探索“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怎么探索?上城区构建了“11353”工作体系——

  首先是“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发挥各基层党组织“争星晋位、全域建强”动力主轴作用,围绕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公共安全“三大任务”,创新责任边界、多跨联动、双考共促、要素保障、赋能减负等“五大机制”,实现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可看实践场景、形成一批基层首创案例“三大标志性成果”,以“一地创新”实现“全区共享”。

  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要以改革为牵引,从现实需求、群众期盼出发,率先打造更多“贴地气”“冒热气”的标志性成果。“很多项目都是多跨协同的场景,更需要用改革的思维和招数,有效破除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

  目前,上城区已推出50多个“最美红巷”特色培育项目,将对标省市“赛道”加快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推广的特色实践场景;有关“最美红巷”的一整套体系机制制度正在探索建立,意在实现从经验探索到标准输出的突破。

  从百姓最迫切需求出发

  “美好生活”可感可及

  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创新开展每周6天、每天10小时的“喘息服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临时替代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护),还能按需提供上门康复治疗照护……在四季青街道运新社区,上城区卫健局试点打造了集医疗服务、生活养老为一体的“医养护驿站”。

  “医养护驿站”是“最美红巷”探索中公共服务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范例。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公共服务的重点是完善覆盖全域、就近可及、优质均衡的“十分优享”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以“绣花功夫”全域精雕细琢城区环境,充分展现“城市封面、韵味客厅”的独特风采。

  项目怎样服务到百姓心坎上?要从身边最迫切的需求入手。

  以“医养护驿站”为例,上城区老年人总慢性病患病率为85.86%,11.2%的老年人不能完全自理,失智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服务需求较大。“全区已建成‘医养护驿站’4个,日均诊疗170人次,提供‘喘息服务’174人次,服务满意度超95%。”上城区卫健局负责人说。

  作为杭州的“城市客厅”,上城区在照护“家人”的同时,还要留住更多的“客人”。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从来杭“第一站”的求职便利,到“第一晚”的免费住宿,上城正在用更多暖心服务,实现青年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上城区筹集了“青荷驿站”130套(间),为求职创业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不超过7天的免费住宿服务。求职学生只需线上申请,便能拎包入住。“我们公寓12套房源作为青荷驿站使用,房源非常抢手,春招高峰期每天都订满,最近也基本都是满房状态。”宸寓·新塘公寓相关负责人说。

  大事小事变成“我们的事”

  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治理,人是关键。只有激发社区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把“你的事、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才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围绕公共治理目标,上城区正积极探索市场、商圈、楼宇“社区化”治理模式,试点设立功能型产业社区,打造“最美红巷”基本单元新样本。

  在素有“中国服装第一街”之称的四季青服装街区,采荷街道设立了产业社区党委、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综合服务站,全面承接街区治理、服务、发展等多元功能。“产业社区的治理触角延伸到市场楼层,打通治理‘毛细血管’,让底数更清、情况更明、反应更快。”该服装街区产业社区负责人说。

  为了让街区“稳”起来,该服装街区产业社区组织22家市场、经合社、企业成立共治联盟,组建区域联防队伍,实现“街区的事大家管”。“自从有了产业社区,街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更强了。”商户们纷纷表示。

  社区治理,孤掌难鸣。近年来,上城区通过推动“三方协同”和“五社联动”,做优基层治理共同体。其中,红色物业“金牌管家”模式颇有成效。

  湖滨街道青年路小区建成时间长,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场所缺乏等问题突出。怎样“螺蛳壳里做道场”?街道紧抓全域旧改契机,引入“智享生活”专业物业团队,成立小区物管委,实现小区硬件设施与管理服务“双向提质”。

  “小区搭建了党组织、物管委、物业企业协同治理规范化平台,定期召开物业联席会议,借助‘湖滨晴雨’民情观察员力量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出居民反映强烈的整治需求,在物业公司与居民业主间形成良性互动。”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党建引领三方协同治理,红色物业“金牌管家”大物业模式已在上城区成片规范运作,覆盖湖滨等9个街道102个项目。全区住宅小区现已成立业委会或物管会534个,协助解决物业重大矛盾纠纷60余起,开展业务培训指导150余次。

  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

  “一呼百应”守护公共安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门附近的小巷子里,坐落着一间“调解工作室”。“这是今年成立的医院特色解纷中心,融合医院医务科、保卫科,派出所、街道等多方力量,当医院出现突发事件和警情时,能紧密联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小营街道党工委委员、小营派出所所长阮佳俊介绍。

  解纷中心的运转,离不开上城区推行的“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社会治理,安全是底线。上城区建立矛盾纠纷抓源促治工作机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努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安365”公共安全网。

  以紫阳街道“邻里110”社会治理与服务平台为例,通过每个网格设立“邻里110”社区服务站,推出紫阳邻里码让网格成为收集居民呼声的“前哨岗”和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的“服务台”。运行至今,平台已收集社区治理事项1.3万余条,化解矛盾纠纷2375件,处置各类突发应急事件50余起。

  上城区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推广以来,共治单元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到场平均事件由8分钟缩短至3分钟,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96起,确保风险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接下来,上城区将持续推广、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有序融入“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发展“专业引领+普遍参与”“全职守护+支援服务”的共治“朋友圈”,形成多点辐射、交织成网、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枫桥经验”城市版上城模式。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2 上城:“最美红巷”引领基层治理新标杆 2024-08-29 浙江日报2024-08-2900005;浙江日报2024-08-2900009 2 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