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本报记者 潘如龙 编辑 李雅南 吴晔 周宇晗
本报记者 潘如龙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人如莫还;人生何须伤此地,四海桑田是你家。”小时候,父亲经常跟我说,这是爷爷写给他的诗,教育他努力上进。他说,爷爷本来要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因经费不足无奈从上海折回。爷爷的训导,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尽管我后来知道,他很可能是模仿了他人的诗句。
对于家教、家训的力量,大概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看到“钱氏家训”以后才深切地懂得,而且相信钱氏家族在现当代出现人才“井喷”现象应该与之不无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训是家教的组成部分,是家教的一种形式,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以前没有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家庭教育,靠祖辈的口口相传。”浙江农林大学吴越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王长金说,“经典很难读,家训很好懂,因此可以说,家训是儒家思想的民间版本,是家训让儒家思想走向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通过家庭教育,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潜入孩子的心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幼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家训的精华内容,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钱文选版《钱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原副主任梅敬忠教授说,“因此,可以推动‘钱氏家训’进家庭、进学校。”《钱氏家训家教》国家申遗书执笔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认为,“钱氏家训”中的善事中国、崇文尚学的意涵非常突出,“比如‘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等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近代以来钱氏家族出了那么多科学家、文学家,恐怕跟这条家训有关。”
“钱氏家训”与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广为人知的家训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更多的是一种族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变小,家庭成员流动频繁。因此,需要创新传承家训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适应时代潮流,运用动漫等形式,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进行教育,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