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钱氏家训”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生动载体。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传下《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到民国时期钱文选整理归纳《钱氏家训》,千百年来,“钱氏家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更超越了一族一姓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嘉宾,一起探讨如何推动“钱氏家训”传承与创新。

  “钱氏家训”的核心要义

  记者:我国拥有丰富的家规家训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传统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在您看来,相比其他同样广为流传的家训,“钱氏家训”有何特殊性?其核心要义包括哪些内容?

  梅敬忠:家训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独有现象,家训的制定和遵循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家庭建设,还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治理。

  我认为,相比历史上其他著名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钱氏家训”因钱氏家族的特殊性,而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广义的“钱氏家训”由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共同组成,包括《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既有对子孙成长和家族繁衍的教诲,也有如何治国理政的要求。而钱文选版《钱氏家训》,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全面,且更具有现代意义,特别是明确地分出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这在家训中是很少见的,凸显了“钱氏家训”的与时俱进。

  二是底线思维,切实可行。家训事实上规定了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因此,家训的内容忌抽象、重实操。钱文选版《钱氏家训》条文干脆利落,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等理念追求,同时结合了包括钱氏家族在内许多家族从治家到治国的实践经验,切实可行。

  三是核心突出,各有千秋。个人层面,用“曾子三省”和“程子四箴”规定了个人修养的基本守则;家庭层面,体现了崇文尚学、忠厚传家、勤俭持家三个核心理念;社会层面,不仅推崇善待亲朋乡邻,还提倡投身公益,调解社会矛盾;国家层面,提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等,彰显了钱氏家族的政治视野。

  钱汉东:“钱氏家训”的可贵之处,既在于其流传时间长、内容与时俱进,也在于家庭教育的代代相传。

  “钱氏家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宗族教育来完成的。过去,钱氏宗族在嫁娶、生子、祝寿、升迁、祭祀等活动中,都有恭读家训的仪式。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钱氏家训”经久不衰的载体。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曾经说,少年时祖父就跟他解释“钱氏家训”各句子的含义。

  在我看来,“钱氏家训”的灵魂是家国情怀、重德修身、崇文尚学。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是吴越王钱镠一生的执政原则。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钱”享誉国际,但都不约而同回来报效祖国,应该是家国情怀的驱使。

  王长金:“钱氏家训”集合了帝王家训和士大夫家训的特点,它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家国情怀。吴越王钱镠在世时,始终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多次配合朝廷平乱。他临终时制定的《武肃王遗训》就有“化家为国”的思想,叮嘱子孙后代“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如遇真主,宜速归附”。他的孙子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使政权和平过渡,吴越百姓免遭战乱。

  二是民为贵。“钱氏家训”的不同版本都肯定了人民的作用,致力于实现国泰民安。吴越国三世五王重视经济社会发展,把“保境安民”作为基本国策;钱文选版《钱氏家训》专设国家篇,强调“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三是诗书继世。钱镠出生草莽,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晚年仍保持阅读的好习惯,并要求子孙绍续家风,宜明礼教。在钱文选版《钱氏家训》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成为一大准则,还倡导富裕的族人开设义塾,资助贫寒子弟读书。

  四是和睦包容。这种和睦包容既是对内的——倡导与亲朋和乡邻诚信交往、和睦共处,鼓励扶贫济弱,敬老怀幼,又是对外的——强调与邻国保持友好往来,“交邻有道则国安”。

  “钱氏家训”的当代价值

  记者:随着社会变迁,现代家庭的组织形式已迥异于古代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您认为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家训?“钱氏家训”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长金:一方面,传承和弘扬包括“钱氏家训”在内的优秀家训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我看来,优秀家训最大的价值在于形成了一种民间教育传统,使主流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通俗化,用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在传统社会,家训就是儒家思想的民间版本。当时,国家层面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教育体系,也缺少统编教材,往往要依靠家庭教育或私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四书五经等典籍又晦涩难懂,不利于广泛传播。而优秀家训内含了好的价值导向,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便于民众理解和践行。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华传统儒家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息,优秀家训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此,作为优秀家训的典范,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在今天仍然能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走向民间提供启示和文本。

  另一方面,“钱氏家训”对当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乃至社会治理也有指导作用。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统的家规、家训等,虽然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相契合,但总体上还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

  早在2014年,中央文明办就作出了“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的要求。浙江积极响应,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带动了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社会风尚。2021年,浙江省委专门印发文件,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浙江还承办了全国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如今,浙江正深入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全域践行“浙风十礼”,擦亮“浙江好家风”品牌,许多农村家家都有家训,家风还成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的依据。在钱镠的故乡临安,“钱氏家训”已经走进文化礼堂和中小学,与当地的“好家风”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梅敬忠:“钱氏家训”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一体,是涵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家风党风的宝贵资源。

  在“小家”建设方面,“钱氏家训”树立了模范。既对个人修身立德提出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等较高的要求,更强调对族人的教化。如《武肃王八训》讲到,“吾立名之后,子孙绍续家风”“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家灭门”。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使命,理应用高于社会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钱氏家训”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值得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模范践行。

  在“大国”治理方面,“钱氏家训”提供了启示。社会与国家层面的诸多训词,都揭示了治国和为官之道。从大处看,我们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钱氏家训”既强调“执法如山”,又强调“爱民如子”;既强调“严以驭役”,又强调“宽以恤民”,体现了“仁义治国”的传统政治智慧。从小处看,党员干部为政一方,负有改善社会风气、维护公序良俗的教化责任。“钱氏家训”中“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公益概行提倡”等内容,都很有现实针对性。

  钱汉东:在中国传统社会,国法和家规存在互补性。如今,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但家规家训作为社会道德、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的外化,依然具有约束力,对于缓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等都大有裨益。

  我认为,“钱氏家训”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价值,它是对家族成员行为的规范。特别是长辈的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形成了家族“习惯”。二是文化价值,它促成了钱氏家族“诗书传家”的文化氛围。三是精神价值,它形成了钱氏家族家国一体、和睦友爱、忠厚传家的家族精神。

  创新传承优秀家训文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请您谈谈,如何实现“钱氏家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得到传播和应用?

  梅敬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钱氏家训”的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要推动其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优秀家训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它的具体内容有时代局限性,必须结合新时代进行“扬弃”,做到守正创新。

  加强研究阐释。既要保留“钱氏家训”的理念追求和文化韵味,又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使相关条文和话语体系更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创新传播方式。过去主流意识形态“大传统”往往依靠民间文艺“小传统”进行推广传播,如今家训的普及也可以借助各种融媒体手段,比如开设文字专栏、创作文艺作品、刊播公益广告等,开展常态化宣传,落细落小落实,做到“百姓日用而不觉”。注重发挥基层宣讲员的作用,让优秀家风家训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深入大众。

  王长金:文化的传承是大浪淘沙。“钱氏家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经过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成为经典。

  在今天,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钱氏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家训内容上,保留其中个人修身、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东西,去掉性别歧视和阶层歧视的内容。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家庭教育、亲情教育的积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最无私、最真情实感的,也是最有说服力、最有效果的。在传承方式上,要对家训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更多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比如,临安每年组织小学生到钱王陵和临安博物馆参观研学,实地感受吴越文化和钱氏家族的历史。2022年,取材自“钱氏家训”的“一封家书互动影像展”和微电影《一封家书》在首届吴越文化节亮相,这种可看可互动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打卡。

  钱汉东:现在家族碎片化、家庭小型化,家训家风传承也出现了断层。传统家训虽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家训文化。

  近年来,我们钱氏后人也在不断努力,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都成立了钱镠文化研究会,并结合当地特色举办文化活动。2021年,“钱氏家训家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杭州西湖边的“元宵钱王祭”和临安钱王陵的“清明祭钱王”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上,钱氏后裔按照传统礼制祭拜先贤,诵读家训。很多钱氏后人都是“钱氏家训”的积极推广者,通过出书、演讲、研学等,推动家训走向大众。我们希望能打造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钱氏家训”,感悟钱氏文化。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钱氏家训”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 2024-08-19 27043201 2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