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关键字答好党报文化新使命
姜红 编辑 章忻 李雅南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党报如何提升文化新质感,承担新的文化使命?我想围绕六个关键字——“通”“活”“连”“创”“理”“文”,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第一,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人类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伴随媒介化程度的日渐加深,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互动愈发频仍,党报更需要走出“新闻编辑室”,探索在数字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传播、文化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党报需要从内向度的“融”走向外向度的“通”。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党报需要在“化而裁”的基础上以通畅开放的姿态“推而行”,如此方能融贯万物。党报本身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下,党报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文化的供给,到文明的构建,党报应该在“去塞求通”的过程中与公众共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图景。
第二,活。党报如何让文化活起来,让文明立起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公众考古,就是强调考古的活化,考古的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进而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完成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在全国5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良渚古城被公认为建设水平高、活化效果好的遗址公园。我注意到,有关良渚文化和文明的叙事是比较日常生活的叙事,不仅让公众看见文物,更通过遗址公园立体地看见和想象5000年前良渚人的饮食、劳作、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的博物馆。良渚文化展现的古国文明、社会组织、阶级分布、制度形态等,都蕴藏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丰富历史资源。再比如浙江龙泉的青瓷博物馆,它的叙事方式也和传统博物馆不同,其中有一个板块是青瓷与日常生活,利用不同瓷器的使用场景把过去和现在拉近,把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今天连接起来,并且体现出非常典型的江南特色。媒介是重要的活化中介,而地方性媒介更应凸显“在地化”特色。这些都是地方党报可以借鉴的文化活化方式。
第三,连。党报如何在大文化的视界中,处理好文化连续性问题?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作为星耀中华的文明先驱,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拓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标志性地位。那么,如何将这三大玉文化互鉴互证,互相对话?这不仅是学术界要做的事情,也是党报文化传播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和连续性的题中应有之意。又如,同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三星堆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同属于玉文化的领域,辽宁红山、安徽凌家滩、浙江良渚等地的玉文化又有什么异同?再如,同属中华古国文明时代,同处长三角,良渚这个文化大IP可否和凌家滩文化共同出圈,共同让文化走出去?这些都需要党报不仅仅“在地化”,同时也要扩大文化的视界,在“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的大历史、大文化视野中阐释文化、传播文化。
第四,创。党报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数据形式的转换”到“社会领域的重组方式”,数字化的概念和内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实践不断扩展,是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如今,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进行现代表达,并在继承中转化,在创新中超越,数字与人文的碰撞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强大的动能。其一,党报可以利用多元渠道,丰富并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比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传播体验。其二,可通过线下活动和线上互动,建立交互式的文化传播实践,引导公众深度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与共建中。其三,建构社会话题,将文化事件化,与社会热点相连接,塑造与社会对话结合的传播主题,提高文化在社会中的可见度。其四,加强国际传播,数字技术使得文明交流跨越更多国界成为可能,也使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可能。
第五,理。党报如何在文化传播中平衡好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引领文化潮流?传统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以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方式构建的精英化和理性化的媒介。“倒金字塔”新闻叙事结构隐喻着世界是可以把控的,事实是可以依据重要性排序的,而理性可以决定何为重要的事实。互联网将感性的个人纳入节点之中,适应个体情感化表达的叙事方式在网络时代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聚集性、交互性大大促进了公共情感的发酵和公共情绪的展演。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情感转向,无数博主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情感劳动”,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情动媒介”更容易将用户卷入情绪的流瀑之中。这种时候,党报的价值弥足珍贵。党报需要更好了解这个时代的情感温度,重视这个时代的情绪价值,更需要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尊重理性,重建确定性,刺破信息茧房,修补社会撕裂,构筑社会共识。无论互联网上有多少飘摇不定的帆,党报也一定要成为锚,为时代注入精神能量和文化力量。
第六,文。党报如何高质量生产内容和输出文化?在新媒体浪潮汹涌的时刻,媒体界纷纷争论何者“为王”,有说“渠道为王”,有说“平台为王”,有说“内容为王”。今天,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10年,我们发现,渠道可改变,平台可拓宽,形式可创新,但“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纷纷攘攘的各种“为王”,党报最硬核的能力还是生成高质量的内容,新闻传播的硬核能力还是话语生产、内容输出、叙事建构、故事讲述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内容和话语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框架之内,而是与其他的社会力量一起,将优质话语转化为能量并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参与对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塑造。
【作者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