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助填志愿不能只有生意经

  陈述之

  眼下,有些高校已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有些录取批次还处于填报志愿阶段。志愿填报本来主要体现的是“考生意愿”,但近年来在一些机构的助推下,考生的志愿填报却变成了据称价值近10亿元的一笔“大生意”。商业机构依法合规服务,既服务考生,也挣了钱,本无可厚非。但是,市场爆发性增长过程中,一些机构炒作焦虑、制造天价。个中情况,令人深思。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参加高考。当年,在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父亲硬是看了整整3年的中国教育电视,为笔者从各个节目、各条新闻里悉心收集筛选有用信息。在笔者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为笔者选好了志愿学校和专业。不仅如此,凭着这3年的积累,他还为笔者设计了大学的学业规划。

  后来,笔者参加工作后也偶尔为别人提供高考、考研的相关咨询,并没觉得志愿填报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更没想到这个也能成为“生财之道”。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下,高校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按常理志愿填报中不应当有什么“不传之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对比当年和当下,笔者感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新媒体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一种新的“信息壁垒”或信息洼地。以往在高考季打开电视,省级招生办和各大高校的政策讲解、学校推荐、专业介绍等一应俱全,而现如今进入各大短视频平台,只见“网红名师”贩卖他们的生意经,却不见有关部门和高校老师的踪影。可见,防止填报志愿变成畸形生意,需要多方努力,帮助考生和家长打破信息壁垒。

  首先,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适应媒体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宣传和学校推介。特别是要有更多主管部门人员、高校招生老师坐到直播间,及时为考生及家长送上信息服务,不让“网红名师”在短视频平台独霸天下。每当高考季恰逢高校毕业季,各大高校都热衷于对毕业典礼进行视频直播。毕业典礼的仪式感固然重要,通过良好的招生宣传招到更优秀新生的获得感,可能更加实在。

  其次,短视频平台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避免助推“自媒体”对志愿填报过度“向钱看”“吃流量”,通过更加科学的算法推荐,让考生和家长能接触到公益性的直播和视频服务。

  再次,高中学校要积极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信息,培养属于自己学校的“志愿填报专家”,压缩“网红名师”的“天价市场供给”。当然,家长也要承担起应有责任,主动为孩子当好参谋。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应当同心协力,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点燃青春梦想的助燃剂,成为一代代有志青年踏上人生新路的新起点。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助填志愿不能只有生意经 2024-07-16 26969438 2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