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深读

浙江探索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新路径

中华文明的浙江基因,怎样更鲜明

  “我喜欢这种行走的书法课。”正值暑假,绍兴兰亭景区迎来了一批批研学队伍。学生们徜徉在茂林修竹间,体验曲水流觞、感受书法文化的魅力,古老的书法圣地再度“出圈”。

  兰亭书法文化提升项目,有“出圈”的基因和使命,近日入选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这批项目共45个,是浙江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的抓手之一。

  此前,浙江已于2020年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截至目前,共调查登记3万余个文化元素,系统保留了各类文化形态资料,初步打造了宋韵文化等多个优秀项目。不久前,浙江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主要目标包括:到2026年,全面建成浙江文化基因库,培育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100个以上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使中华文明浙江标识更加鲜明。

  浙江为何要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基因激活与基因解码有何关联?文化基因又当如何激活?记者踏访省内各地寻求答案。

研究近2000个重要文化基因

从基因解码到基因激活

  今年端午假期,由于叠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比往年更为热闹。浙江各地纷纷亮出“绝活”:宁波鄞州区搬出“龙舟拾捌碗”美食,湖州南浔区比赛划菱桶,台州9县非遗手艺人齐聚黄岩赛手艺……浓浓的文化味激发深深的家乡情。

  这些文化活动其实都蕴含着文化基因。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对此形象地解释:“你在家乡看到的、听到的、品到的,都会成为你识别、记忆家乡的符号。凡此种种,衍生出纷繁复杂的文化形态,比如文物遗存、民俗场景、古籍善本等,最终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

  今年印发的《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文化基因下了定义:是指从文化形态切入,厘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物质、精神、语符、规制等要素进行分析、解码所提取的关键知识内核。

  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浙江”。

  浙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更是灿若星辰。

  2020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参照生物领域基因测序方式,从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符要素、规则要素等维度解构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技艺习俗等。“截至目前,共调查登记3万余个文化元素,研究解码近2000个重要文化基因。”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策划推广处处长金鹏介绍,基因解码就是探寻“为什么这些文化标识会出现在浙江,浙江又何以成为浙江”的过程。

  “如果说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那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更是不断丰富答案并实现价值路径转化的实践过程。”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芳解读《实施方案》时说。

  简言之,解码是上半篇文章,解答“何为浙江”;激活是下半篇文章,实现“浙江何为”。

  上、下半篇需要相互促进。“只有准确地把握才能传承,才能弘扬。”南京大学季子与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周群说,以刘基文化为例,刘基著作意蕴丰厚、深刻幽微,准确把握并非易事,要系统整理、分判真伪,并多维度呈现,这样刘基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文化基因激活对浙江而言,更是一项历史使命。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聚焦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省域探索”这一重点工作,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围绕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全省各地都行动起来。

  近日,湖州正式当选中国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这是一个顶级文化IP,当选城市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文旅合作。

  “‘东亚文化之都’,是加强文化国际传播的一大抓手;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是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招。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都将深化人文新湖州建设。”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处处长薛石川表示,湖州将抓住双重机遇,在有关国际活动中推出一批与丝瓷笔茶相关的特色精品游线,举办湖笔文化节、陆羽茶文化节、吴昌硕国际论坛等重大主题文化活动,探索爆款产品。

  除了文旅,传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也散发着日益鲜活的魅力。

  杏花烟雨的江南,融入铁马西风的大漠;百年地方曲艺,以“浸入式”“环境式”新面貌亮相……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从去年3月首演至今,场场爆满,热度不减,俘获一大批年轻粉丝。

  《新龙门客栈》“出圈”,正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升温的一个缩影。“很多年轻人追捧传统文化,常提到‘血脉觉醒’一词,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将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统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大有可为。”陈广胜说。

建设十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

从尝试利用到深度开发

  文化基因应该怎么激活?

  《实施方案》聚焦浙籍名人、浙学书院、浙风古韵、浙传典籍、浙出好戏、浙地臻品、浙派好礼、浙里畅游八大领域,部署了名人故里深度开发、传统书院复兴活化、戏曲词牌整理活化、古籍古画转化利用、古装演艺精品打造、历史经典产业振兴、遗产文创联动开发、文化景区转型提质八大行动,有指标,有举措,有时间表。

  “八大领域瞄准的是有浙江代表性,又有竞争力、有爆款潜力的方向。有些地方在解码时已有活化利用的尝试,不过方向过多、深度还不够,现在相当于明确重点方向,全省全面展开。”金鹏说。

  以浙传典籍领域为例,其数字化利用颇引人关注。

  登录“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点击“古籍”选项,输入搜索关键词,记者进入了一个宝库——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该库收录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古籍2820种。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古籍潮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童圣江信心满满。他向记者描绘了正在推进中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书阁一体”项目:借助数字化等技术,今后,读者可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澜阁”,不受时空限制地阅读四库全书。

  相对于基因解码工程专注于“解”,基因激活工程则强调“解用一体、价值引领”,为此,《实施方案》部署了建设良渚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丝瓷茶文化等十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等重点任务,并明确了牵头单位。

  近日,长兴县大唐贡茶院内,来自泰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数十位友人,现场体验茶香水、茶啤酒等创意茶产品,欣赏大唐宫廷茶礼和点茶技艺后赞叹不已。

  作为我国瓷、丝、笔、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州是十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中丝瓷茶文化的牵头方之一,最近制定出台了该市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三年行动方案。

  在湖州职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丽娜看来,全民习惯养成和产品衍生是激活丝瓷茶文化的两个要点,也是难点,“要摸清丝瓷茶文化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技艺习俗,结合用户需求,围绕国潮、国货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看得入眼、吃得进嘴、带得回去、入得了心,并经过时间的沉淀,让它们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码文化基因、激活文化基因,在此过程中,浙江各地迸发出澎湃的创新力。

  台州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以“浙东唐诗之路”和“宋韵临海”为主线打造府城文化IP,让台州府城成为集聚人气、带动消费的“流量池”;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是浙江省首座以鸦片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馆。舟山正在系统梳理鸦片战争史料,做好文化阐释和科学解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推动相关文化传播;

  温州文成以刘基谥号为县名,正将刘基文化当成当地第一文化品牌来打造。“伯温家宴”“伯温烧饼”等美食品牌,伯温求学之路、伯温研学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以及刘伯温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正悄然融入大众生活……

为万亿产业注入新活力

文化与经济共同“搭台唱戏”

  随着文化基因解码、激活,它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推力也日益增强。

  端午假期,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一家名曰“南宋书房”的书店人气旺盛。宋韵茶香等体验活动,宋韵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店内展示的挂画、品茗、焚香、插花等宋代四雅,都让消费者兴趣浓厚。

  “大家是冲着宋韵文化来的。”店长裘丹靓告诉记者,书店自2020年投运以来,每年举办宋韵主题文化相关活动约200场,年均吸引逾100万人次参与。

  杭州的德寿宫,绍兴的宋六陵、沈园,台州的府城,衢州的“宋诗之河”……自2021年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来,宋韵,已成为浙江一张文旅金名片。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人们的文旅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增长。通过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创造新的文化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很多产品能成为爆款,就是因为靠文化触动了人的内心,产生了很强的情绪价值,从而带来消费。”陈广胜进一步“解码”。

  即使是不少人眼中“冷门”的古籍,也可以激活、出圈,靠文化触动人们的内心。

  《黄宗羲全集》《国榷》《两浙金石志》……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有这么一群读书博主,以浙江历代文献典籍为主,编纂成“浙江文丛”,将其搬进直播间,搬到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今年5月,他们又策划推出“挑战带你读完一千册‘浙江文丛’”等系列短视频。

  “文化的内核不变,呈现形式、传播渠道等创新,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浙江古籍出版社主播“小八”揭秘,视频团队走进作者故居、保存底本的图书馆等现场,让古籍中的文字化作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帮助更多读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打开”古籍。

  目前,该系列已播出6集。有网友评价:“高质量,期待!”还有不少催着“上架”“更新”。

  现在的浙江,大到一个市、一个县,小到一个村、一家企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悄然升级,文化与经济共同“搭台唱戏”的新剧本正在上演。

  衢州推动“两子文化”(孔子文化、棋子文化)创造性转化,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今年“五一”期间,衢州共接待全域游客人数149.3万人次,同比增长17.94%,实现旅游总收入13.73亿元;

  “越剧之乡”嵊州,如今全市注册有117个民营越剧团,从业人员8000余人,相关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

  浙产美妆头部企业毛戈平化妆品公司打造宋韵美妆系列产品,刚开始时,1小时直播就售出11.8万余件,销售额破4000万元……

  尽管势头喜人,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刚起步的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也面临一些问题。

  解码的深度和准确性还有待加强。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为此将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引入专家团队、科研院所等力量,为进一步做好文化基因解码做好指导。

  地区间不平衡也值得关注。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总是正相关,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高。多位专家建议,要加强省市县和各区域间的政策协调与资源共享,合理引导资源、资金投入,补强部分地区力量。

  文化基因激活,最终离不开市场化。“但文化产品差异性很大,价值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进行标准化衡量。”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建议,要构筑好市场环境、创新文化产品价值衡量体系,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是浙江八大万亿产业之一,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将为整个浙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努力的方向。”采访中,很多专家信心满满。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5 中华文明的浙江基因,怎样更鲜明 2024-07-15 浙江日报2024-07-1500014;浙江日报2024-07-1500015;浙江日报2024-07-1500013;浙江日报2024-07-1500016 2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