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绍兴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擦亮国家级名城“金名片”

运河畔 古城中 且道人间烟火浓

  绍兴古城,近来有些闹猛。这一边,一场音乐节刚刚占据多平台话题热搜;另一边,一场古城仲夏夜活动又引爆人气。

  许多人不禁会问,过去被打上“幽静、低调”标签的绍兴变了吗?

  是,也不是。

  众所周知,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自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起,绍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之路怎么走,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这几年间,绍兴的探索也未曾止步:得益于与浙东运河的共生关系,绍兴依托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做实了一篇“水与城”的文章;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古城情结,绍兴建立起古城保护长效机制,做深了一篇“城与人”的文章。但显然,绍兴提倡的古城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盲目守护,而是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回应群众期待的“人间烟火”。

  今年7月15日是第六个绍兴古城保护日,绍兴以“传承运河文脉 守护古城烟火”为主题,聚焦古城保护与申遗,提出新的探索命题。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绍兴古城能否在保护中彰显自己的个性?今天,我们不妨谈一谈古城新事。

  共生共存的河与城

  如果有人问,绍兴,因何而兴?水,一定是重要答案。

  人们都说“一部绍兴史,半部治水史”,在绍兴历史中,一代代先贤兴利除弊、广浚河道、筑堤建闸、励精图治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最有名的,当属范蠡的创举。根据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的通报,绍兴古城内的稽中遗址考古发掘出距今约2500年的大型建筑基址,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命大夫范蠡筑城,先筑小城(勾践小城),后筑大城(山阴大城),有小城“水门一”、大城“水门三”,城内河道经水门,与城外“山阴故水道”等河道连通,构筑起古城河道的基本框架。

  范蠡主持疏浚的山阴故水道,被后世认为是其智慧的一大体现。当时,山阴故水道的航运功能,在帮助越国反败为胜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一水利工程后来也被认为是浙东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其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在历史推进中,越人治水的故事从未中断。直至现在,我们看到,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以浙东运河、天然河流、湖泊为基础,经人工疏挖整治,最终形成了“河道错若绘画,自通渠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的水系格局。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绍兴古城探究发展之路时,追根溯源,深挖运河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这几年,运河与古城变得更为密切了吗?

  绍兴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水利相关专家也认为,要推动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受益于大运河,从大运河中汲取营养、获得审美、陶冶情操,更好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对此,古城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运河文化是时代的、大众的,需要在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让运河沿岸人民共享成果。”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为了让运河文化可观、可感、可触,这几年,绍兴已做不少尝试。建设运河园区,做起运河文旅、文创、文博的文章,是探索之一;以迪荡湖为核,推出运河水上精品游线,打造文旅融合新爆款,是探索之二;以浙东运河为脉,推进运河片区特色联动,创新开发运河茶市、运河诗会、画舫巡游等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生活味,是探索之三……不久之后,以“河城共生”为主题的保护利用项目也将不断上新。

  河与城的故事,未来将更值得期待。

  双向奔赴的城与人

  80后绍兴创客章森标早些年在外打拼,2022年,他回到家乡绍兴,在仓桥直街开了一家市隐咖啡店。他喜欢给客人讲绍兴文化故事和自己的创业经历。“去过不少城市,还是绍兴给我的感觉最好。这几年,这座城市的包容度也在提升,年轻人在这里可以有所作为。”

  奔向古城,成为如今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近年来绍兴推出“古城青年创客”项目,出台扶持、激励青年创客政策,用真金白银鼓励更多青年来古城闯荡。目前,入驻古城的青年创客已有580多位。他们青睐这座城市,是因为古城已为他们搭好了舞台。

  这方舞台上,有秀美风光。在“一城一桥三故里”的城市脉络中,无处不蕴藏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韵。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粉黛白墙乌篷,有老民居古建筑,在此生活创业,自带一份天然舒适感。

  这方舞台上,有浓厚底蕴。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绍兴走出了数不胜数的名人大家,王羲之、陆游、徐渭、蔡元培、鲁迅……他们留下的诗篇、巨作和精神,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2019年,绍兴颁布实施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体系,建立起“法制保障、政府带动、社会参与、智库支撑、数字赋能文商旅融合”为内容的古城保护“绍兴模式”。依托多项举措,绍兴古城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得以完善保存,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日久弥新,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不竭创意来源。

  这几年,绍兴还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引育重点项目,探索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之道。徐渭艺术馆、阳明故里、孑民图书馆、北纬30°展示馆正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在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迎恩门水街、古城北、风越里等商业综合体的落地,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载体;全城推出10余条经典研学游线,2023年绍兴成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这又为青年创客们带来更多机遇。

  尤其是,为了实现宜居宜业的目标,这几年,绍兴还积极推动古城119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展街巷社区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身处古城,总能获得满满幸福感和归属感。

  城与人,也于此实现双向奔赴。

  道一道古城烟火气

  仓桥直街的夏日夜晚,热闹非凡。几位老居民吃过晚饭,摇着蒲扇在街口纳凉。已是晚上9时,街上的小吃店、文创店里依然客人不断。“这几年,这条老街的名气越来越高了。”居民们常常感慨。老绍兴的烟火气,在此慢慢升腾。

  回想上世纪末的仓桥直街,许多老住户还觉得眼前的变化不可思议。彼时,这里不少房屋破旧、设施薄弱。2001年3月,绍兴启动仓桥直街保护修缮工作,遵循街区生活的延续性,在尽量留住老居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在坚持“非必要不迁出”的理念下,经保护与整治后的仓桥直街,至今仍保留了800多户居民和43座重要台门建筑。2003年9月,仓桥直街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年多来,仓桥直街又接续完成环山河生态治理、沿街景观亮化和步行街段设置、业态提升优化等工作。在今年3月的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上,“仓桥经验”得到推广,成为又一张绍兴古城保护的金字招牌。

  留住古城烟火,以此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这是近年来绍兴在探索古城保护和发展路径上的一大坚持。这几年,绍兴的古城保护模式已经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从“分散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通过古城基础设施的微更新、街巷社区环境整治,八大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貌。如今,走在书圣故里、阳明故里、鲁迅故里三大片区,老式居民楼中开起新式商铺,居民与游客共享古城保护与发展成效。而从迎恩门到都泗门,水景与街景相结合的休闲消费风尚又在老城区内带来新式体验。

  各类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成立专家委员会、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名录等方式,让古城保护“不走形”;通过开发古城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古城数字馆、上线“绍兴古城”APP等形式,实现古城保护“数智化”,让古城烟火气全面升腾。

  至此,绍兴早前提出的发展目标——打造以全城申遗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传承地,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年轻时尚集聚地,以传统风貌为依托的宜居环境生活地,在慢慢落地实现。

  所以,绍兴确实是变了,老城开始呈现年轻态,时不时外露其“躁动”的灵魂;绍兴实则也没变,它依然守着古朴,守着安逸,能让人慢享时光。我们期待,在进一步保护与发展中,更多活力能在这座“宝藏古城”中被激发。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运河畔 古城中 且道人间烟火浓 2024-07-15 浙江日报2024-07-1500009;浙江日报2024-07-1500008 2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