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盛世修典 传承文脉

  这是一场穿越千载的丹青盛宴。共计60卷226册,囊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的皇皇巨制,收录《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海内外绘画藏品12405件(套),堆起来有近五层楼高,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这是一段历时多年的文化长跑。自2005年7月启动,至2023年10月验收完成,习近平同志全程支持、念兹在兹,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项目组前后参与人数达500余人、实地奔波数十万公里,浓墨重彩地写下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修典的佳话。

  国宝重光,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是如何将散落全球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汇于一“系”,让它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推进“大系”成果的阐释、利用、研究等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本期我们邀请3位嘉宾,就此进行探讨。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记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仅是浙江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代表性项目,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请您谈谈,习近平同志是如何亲力推动、全程支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他的重要指示批示,对于相关工作的推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范迪安: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后,都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美术界的一员,从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到去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我有幸在多个重大场合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我深刻地感受到,他对文化强国战略一以贯之的坚强决心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清晰目标,既体现在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宏观上的谋篇布局,更体现在实践中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加以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并亲力推动文化建设的生动典范。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画成熟的时间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并且形成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科,尤其在绘画的形制、体格和表现语言上自成体系,影响深远。中国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形象的可视性再现了历史的演进和纷繁生动的社会生活,成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视觉百科全书,另一方面,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笔墨充满独特的美感,是东方美学的重要代表。由于传藏不易,很多在史书上有记载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存世稀少、散落各地。2005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批准、亲力推动下,项目组开始了对中国历代绘画的系统梳理、抢救保护工作,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大批的学术力量和专业力量,把中国画的重要遗存集为大观,特别是以“数字回归”的方式,把散藏在海外著名艺术博物馆的中国画经典作品汇集起来,构成中国画艺术的宝典宝库。这项令人瞩目的文化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陈野:其一,习近平同志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重要指示批示,都以其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将“大系”从最初一个单纯的古代画作汇编项目,有序推进至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为核心,集保护、利用、研究于一体的可持续开展的综合性文化事业,树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杰出典范。

  其二,在过去的一些惯常认识中,绘画艺术只被看作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以线条、色彩等技法为要素的艺术创作,其功用被局限于美术欣赏的范畴。习近平同志对“大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把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价值提升到了文化传承、文明赓续的高度,深刻揭示出绘画艺术更深层次的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题丰富、题材广泛、画家遍布社会各阶层,是对中华文明的全方位历史记录和艺术呈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是文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建构和形塑中华文明的深层功能,对中华文脉的绵延、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形成、中华文明形态的建构都作出重要贡献。

  金晓明:回顾19年来的编纂出版工作,“大系”项目组不断克服困难,将一个不可思议的设想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因为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没有一张清代以前的藏画,没有一处像样的编纂场地,没有一台先进仪器设备,没有一条与海内外文博机构联络的渠道……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收集相关图像资源,其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和亲切关怀,让大家备受鼓舞,有了从“零”开始的勇气——

  2005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2010年9月,他作出重要批示:“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时,详细听取“大系”工作汇报,肯定项目意义。2015年8月,他又在关于推进“大系”工作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建立了由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部际联系协调机制。“大系”项目正式拓展延伸,项目组第三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在项目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段攻坚期都亲自引领、亲力推动,一次次为项目组指明方向。如果没有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全程支持,就没有“大系”项目,“大系”项目就走不到今天。

  久久为功传承文脉

  记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系统搜集、梳理并高精度地出版了现存自先秦至清代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在您看来,“大系”的编纂出版,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范迪安:盛世修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厚重、高峰耸立的繁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兴盛。“大系”之“大”,在于它在坚持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意义上堪称国之大者;“大系”之“系”,在于它纵贯历史、宏揽经典的体系性格局和系统性结构。

  “大系”的编纂、出版及成果传播,有助于深入研究、重新书写中国美术史,从视觉形象谱系角度构建“文化中国”丰碑;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画创造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动社会美育,提升社会审美素养和文化品质。“大系”承载了中国绘画在传承创新上的精神密码,体现出中华民族重文弘道、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野:我认为,“大系”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系”收录有大量耕织、渔猎、婚嫁、行旅、商贸、诵读、雅集等作品,记录了农耕文化历程、展现了古代生活世界,从历史资源汇聚层面,昭示了传统形塑的内聚力。

  其次,“大系”集聚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元的古代绘画作品,堪称古代中国创意灵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渊薮,从当代文化建设层面,激活了文化创意的生命力。

  再次,“大系”呈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色彩华章、水墨意趣、审美品质和美学精神,具有开展公共美育活动、培育大众审美能力的丰富资源,从生活浸润陶冶层面,提升了艺术熏陶的感染力。

  最后,“大系”中的丰富图像,可以分类构筑起爱国、担当、忠诚、和合、清逸等系列图像谱系,有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培育价值共识层面,强化了社会认同的凝聚力。

  金晓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

  19年来,“大系”项目组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以工匠精神引领盛世修典”,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严把图像收集、数据处理、印刷出版等环节,力求以目前最高质量标准,再现原作神韵。

  19年来,“大系”项目组不仅编纂出版了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也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档案,留存了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极大地解决了传世名画流散各地、文物珍品“藏用两难”的问题。同时,项目组还构筑起广泛的国际化合作网络,开启“环游世界”模式,有力促进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系”无疑为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能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

  推动“大系”走深走实

  记者:2022年10月15日,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请您谈谈,应如何进一步做好“大系”成果的阐释、利用、研究等后续相关工作?

  范迪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特别是对审美、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和需要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明的演进,感受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大系”的活化利用,正是及时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盼。

  一是充分展示并进一步打响“大系”文化品牌,让绘画珍品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近年来,从北京到全国各地连续举办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那些原本深藏在博物馆里甚至沉睡多年的绘画精品得以展现在公众面前,让人流连忘返。展览的方式是立体的,以图、书、景三者构成丰富的视觉阅读空间,尤其将科技手段运用于展陈中,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应让“大系”更多地进场馆、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络,同时进一步创新展陈方式,使人物画可以对话、山水画可以游观、花鸟画可以鲜活,让公众在更具沉浸感、更有互动性的展览体验中感受艺术之美、涵养文化自信。

  二是继续深挖“大系”文化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之物,更好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当下许多年轻人喜欢在节假日穿上传统服饰去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国绘画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各种新颖的图像设计,开发出更多的文化衍生产品,让绘画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三是精心策划海外推广活动,积极推动“大系”走出国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绘画作品的交流有直接、直观的便捷性,当前,“大系”的出版与展览,已经成为浙江展示文化精品力作、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一个窗口。从“大系”看中国,可以在对中国绘画之美的巡礼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核心理念,从这个工程的系统性上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力度。浙江有能力、有理由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彩绚丽呈现给世界,让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

  陈野:重视和开展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是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批示精神的重要领域,是将“大系”从单纯的编纂项目推进为可持续开展的综合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根基,可谓是新的文化征程,任重而道远。

  目前,基于“大系”的研究已经多有开展。我们团队的工作,是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为平台,集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力量,开展以“艺术图像与中华文明”为研究范围,以“文献资料整理—文本内涵解读—文化基因解码—文明体系建构”为整体框架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此建构一套不同于文字记述系统、以艺术图像为起点和本底的历史阐释逻辑和文明研究范式,揭示艺术图像建构文明体系的深层次功能。

  以相关研究为基础,我们开设了高校“中国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通识课,为团中央等举办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录制课程,编写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中华文明》等省“四新”教材。与此同时,以研究成果为依托,“绘见:山水中的古典生活”专题学术展也即将推出。该展览首次尝试从图像学视角策展,以提炼、展示山水图像中的古典生活场景和中华文明要素为主题,将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展览形式推向社会大众。

  金晓明:目前,“大系”的编纂出版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这只是“大系”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保护研究利用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做好“后半篇文章”,持续推动“大系”走深走实。当前,重点是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文化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华文明进程关系的研究、绘画艺术本体的研究以及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等。

  其次是让“大系”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比如,积极开展“大系”成果推广及向百所海外高校赠书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如,更好地发挥“大系”育人功能。当前,我们正在考虑与有关部门合作,争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书法教育中把“大系”内容结合进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感受经典中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进一步加强对“大系”的阐释、利用、研究,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艺术的瑰宝将会更加熠熠发光、创造新的辉煌。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盛世修典 传承文脉 2024-07-01 26936455 2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