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科研当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

  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家鹏教授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这是该校70年来第一篇Nature论文。基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朱家鹏“人才突出贡献奖”,并给予100万元经费奖励。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与今日之风光相比,10年前刚归国的朱教授却曾深陷就业尴尬。他从事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给国内一些知名高校投递了几十份简历,大多没有回音。主要原因是“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他在Nature杂志发表的作者排名第二的论文也不算数,国内很多高校只认排名第一的。而南京中医药大学不只看论文,也看研究本身的价值,看人才是不是有创新创造的潜力。作为人才引进,他直接被聘为教授。

  “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这位教授今日之获百万科研奖励,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植心底的投桃报李之举呢?实际上,不仅中医药大学当有这样的办学和科研理念,如今在中国有更多的大学有了甘坐“冷板凳”、静待花开的耐心。

  表面上看,这位朱教授似乎是“败”也论文,“成”也论文——10年前因无高水平第一作者论文被多所国内大学拒之门外,今天论文发国际顶级期刊获百万重奖,问题的焦点似乎又回到了“唯论文”上。但细加探究,实质并非如此。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也是科学研究水平的一种常规反映形式。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获得业内的学术认可,是检验和判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项公认标准。因此,不能因表面上的“败”也论文、“成”也论文,而对论文这个科研衡量标准全盘否定。

  关键在于,要破除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不以研究的实际价值、人才创新创造潜力、社会贡献为主要考量标准,违背科研规律,一味追求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以及为论文而论文的“唯论文”等不良导向和行为,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当下,需要警惕和修正的是两种极端做法:要么硬性要求短时间内发若干论文,要么主张取消论文考核之类的“一刀切”。实际上,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自有其遵循的科研生产规律,需要海量的基础研究点滴累积,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需要不断地试错,方能修成“正果”。那种对完成时间加以硬性限定的做法,恐怕都是一厢情愿,更会对科研人才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理论发现,一再实证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对科研人才的引进使用,如何打破常规标准、常态情形,发现更多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科研人才,激发其科研热情,形成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不能只靠某位有眼光的伯乐,加快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完善,也许更为紧要。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科研当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 2024-06-21 26924327 2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