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要”到打造“文明家园展示区”
——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精神富有篇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期盼日益高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任重道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从浙江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为当前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造“文明家园展示区”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丰富的实践素材。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精神富有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此,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围绕理想信念、全民素质、价值引导、文化生活、精神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全域精神文明创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的主导价值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发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激烈碰撞。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期,保证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动摇,保障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不偏移,是浙江破解“成长的烦恼”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形势,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导向,要求全省领导干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他强调,要坚持“管住舆论导向,引领发展走向”,坚决“抑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地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不断地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习近平同志还兼任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长,牵头研究确定学习主题、审定学习计划,邀请“浙江论坛”报告人主持学习活动,并推动建立省委领导上党课和作形势报告制度,带头为党员干部讲党课、作辅导,坚持不懈把理论学习抓到实处。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省委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研究。
理想信念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必要基础。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到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对个人、社会发展的巨大引导作用,特别指出“民族要振兴,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通过开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教育和国情、省情教育,不断引导浙江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根基。
(二)强调“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探索实施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纽带,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石。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文化视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明确指出,“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八八战略”中,第八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决定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为推动浙江精神生活富裕擘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例,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文化产业既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也是体现先进制造业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强调“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在习近平同志的主持和推动下,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需求的文旅行业和网络信息行业,全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均明显提高,以文化旅游、网络游戏、休闲娱乐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逐步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还高度重视浙江文艺发展,号召浙江文艺工作者“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强调文艺创造“要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坚持以人为本,使我们的文艺作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底至2007年初,浙江共有230余件优秀作品在国际和全国性赛事上获得奖项,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三)强调“精神状态是动力所在”,提炼和丰富浙江人文精神,引导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精神富有的重要表现。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浙江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对浙江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要求“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认清使命,增强信心,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实现凤凰涅槃”,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贯彻到衡量标准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关键是要有振奋人心的人文精神。浙江千百年来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所在,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浙江是党的“红色根脉”,南湖红船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和革命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炼概括了“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他强调,“‘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要“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为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习近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全省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为浙江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此外,习近平同志还深耕浙江红色革命热土,从浙江历史文化和火热实践中凝练了一系列宝贵的精神成果,详细阐释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等,扩充了浙江的精神宝库,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为浙江人民不断推进新事业、奋进新征程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四)强调“文化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集中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全省人民素质整体提升
精神富有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维度中集中体现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整体性提升。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文化”,“从工作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思想理论、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为此,他前瞻性、系统性地提出推动全省人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四个强省”战略,即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
实现精神富有的基础在教育,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浙江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按照未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于实现教育公平,既注重教育“量”的扩张,更突出教育“质”的提高,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走出了一条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是实现人口向人才转变的关键,也是提升个体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改革和建设不断推进,还是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生态省和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的要求来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运用和发展上,特别是如何处理“科技创新与人的现代化”问题方面,他指出要“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具体做法上,“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加大全社会科普投入力度,创新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及载体,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劳动力科技素质”,“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通过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排头兵作用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卫生事业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在他的推动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卫生强省要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建设一个全覆盖、高效率、现代化的公共卫生体系,从根本上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
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人民精神面貌的独特形式。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发展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浙江始终“把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全部体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把全民健身作为基础工程,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强调“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富有不仅强调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更强调社会文明的整体塑造,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快速发展给浙江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如何在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同时,保持浙江人民优秀的精神品质,保障浙江社会发展的良好风气,维护人民勤劳致富的和谐秩序,成为浙江迈向新世纪进程中迫切需要解答的社会问题。
“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虚功一定要实做”,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在各领域、各群体中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群体层面,深入贯彻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注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市场层面,结合浙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深入开展打造“信用浙江”活动,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城乡层面,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美化居住环境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形成一批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同时,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建一批生态型城市和生态文明村镇,推动浙江在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景区等各类创建活动中取得实质性成效。
(六)强调“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浙江文脉、保护和传承浙江文化遗产,推动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众多文化瑰宝淹没在钢筋水泥之中,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在推进城市化中,要十分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着眼于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弘扬,着眼于提升全省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主持推动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并亲自担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还为该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序。序中写道:“我们希望通过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能力,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仅第一期文化研究工程,就设立项目811项,全省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攻关,出版学术专著1000多部。习近平同志不仅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在他看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他还告诫广大干部,“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破坏了,要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制度。
二、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精神富有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及成效
这些年来,浙江始终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朝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美丽浙江、美好生活”“高水平小康、高水平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为实现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精神富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的精气神。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引领力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诸多变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鲜明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思想之旗引领新征程,理论之光照亮奋进路。浙江省委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有理有利有节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精心组织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不断从中汲取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系统开展“八八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研究。“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跟着总书记学思维”“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等活动掀起现象级传播热潮。“万场党课下基层”“党课开讲啦”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支支以年轻人为主的“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中扎根铸魂,不断汇聚起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磅礴思想力量。
(二)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四个强省”建设,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
促进精神富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它突出强调了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谋划部署,围绕建设“六个浙江”(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突出“四个强省”(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重点关注公民在科学文化、心灵成长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努力答好浙江精神富有的“客观题”“必答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生活的基本依托和价值归宿。浙江实施《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重要举措,协同推进科学传播能力、科普活动品牌、科普人才队伍、科普资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明显。在教育方面,构建了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速、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身心健康是精神富有的基本前提,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与其精神生活状态密不可分。浙江积极探索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心理服务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如今,浙江人的成长通道更宽,人人都可成才的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三)坚持培树文明新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正气充盈、温暖如春”的最美风尚更加浓郁
扎实推进精神富有的过程,也是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亲自部署实施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多年来,浙江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富有的引领作用,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在之江大地蔚然成风。
文明的魅力浸润人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着眼于筑牢社会文明根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核心价值普及、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建设推进),进一步深化“最美浙江人”品牌培育行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为成了文明风景线,一批又一批心怀大爱的“最美浙江人”不断涌现。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好家风建设、信用浙江建设。深化志愿服务精准触达体系改革,构建现代化志愿服务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积极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全面推进全域精神文明创建,将创建活动作为传递主流思想、弘扬社会新风和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实践。浙江既是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两届所有参评城市全部成功获牌的省份。如今的之江大地,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氛围更加浓厚,文明的力量不断凝聚升华,“务实、守信、崇学、向善”逐渐内化为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浙江有礼、从我做起”日益成为全民的行动自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浙风十礼”(敬有礼、学有礼、信有礼、亲有礼、行有礼、帮有礼、仪有礼、网有礼、餐有礼、乐有礼)蔚然成风,营造了彰显江南特色、浙江韵味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呈现出正气充盈、彬彬有礼、温暖如春的幸福图景。
(四)依托文化资源禀赋,迭代深化“八项工程”,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呈现
文化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变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构建起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浙江文化建设大步跨越、繁荣发展。浙江坚持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到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从接续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到深入实施文化建设“186行动”(聚焦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的“一个目标”,大力实施“八项举措”和“六百工程”),持续深化文化领域各项改革,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使百姓在美好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升华、气质提升、文化熏陶。
文化之光在赓续中闪耀,不断激发文化新活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出台《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浙江,大力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送文化”“育文化”“种文化”“文化走亲”等活动,让文化深深扎根浙江乡土。依托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全面下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和“文化独角兽”企业,打造多元文化业态。
(下转第十八版)
(紧接第十七版)2014年、2017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18—2021年,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前三;2022年,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数位居各省(区、市)首位,一幅量质齐升的发展图景清晰可见。文艺作品特别是文艺精品,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浙江始终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动“浙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五)用好用活浙江红色资源,挖掘提炼浙江红色精神谱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守牢浙江人民的“根”与“魂”
精神的信仰、精神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似水波相推,如薪火相传,既是丰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高度重视传承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浙江红色精神谱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如磐信仰,自觉把红色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基因、转为行动,凝聚起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浙江大地逐渐形成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海霞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遗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坚持一以贯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构建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当好“红色根脉”的传承人、守护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立足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党史素材,系统化开展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系列理论研究。组建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举办系列论坛、研讨会,推出“读懂”“问答”“三读”“漫读”等通俗读物。注重保护、挖掘和用好红色资源,全面提升南湖革命纪念馆等19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功能,在全省遴选推出306家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浙江“红色根脉”的独特资源中,赓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百年大党的卓然风采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六)赓续传统文化文脉,秀出文旅融合发展“金名片”,诗画浙江、美美与共的共富新图景不断绘就
精神富有离不开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浙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具备滋养人民精神的优势资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鲜明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浙江高度重视保护厚重的文化积淀,坚持深耕人文沃土,充分发挥浙江人文春风化雨之功,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铸就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坚持向史而新、守正出新,大力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系统梳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创新实施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对首批319项重要遗址进行系统性解码,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让文化遗产“亲民”而不再“高冷”。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持续发力,设立省级层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率先制定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专门印发了《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研究提炼“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推动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建成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启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整理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启明星”地位更加彰显。今天,绵延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人文成为浙江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内外兼修、神形俱备的“诗画”风光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着浙江人民的品性和气质。
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关于精神富有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启示和理论价值
对于共同富裕来说,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需齐头并进、相互协调。但同物质生活一样,精神生活也有贫富之分,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精神富有作为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省域层面开展了一系列推进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实践探索,贯穿着独特的辩证法、鲜明的优势论和厚重的文化观,彰显了他对文化认识和重视程度之深、推进文化工作格局与力度之大,为当前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先行,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达到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同时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探索了前行路子、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精神富有纳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考量
人民群众需要的增长既要求有“量”的满足,也要求有“质”的提升。因此,在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所需的精神财富增长。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情怀,洞察到浙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他以战略家的超前视野,立足浙江较早解决温饱问题的省情,把满足浙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谋划和推进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形势下,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愈加凸显,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并且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品质化、国际化等鲜明特点。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既要求有物质层面“硬需求”的满足,也要求有精神层面“软需求”的提升。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辩证把握主要矛盾“变”与初级阶段“不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二)注重把握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辩证法,实现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的协调发展和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又不可替代、各有规律,体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深刻把握精神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推进共同富裕相关工作,既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辩证统一,也一体推进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协同发展。他多次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浙江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处理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关系,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突出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必须将精神富有纳入共同富裕的整体视野之中,以整体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关系。这就需要用好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三)充分发掘区域文化优势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精神富有依赖于特定的历史传统、制度属性与现实根基。浙江厚重的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独特的精神气度、精神特质、精神境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始终立足文化积淀丰厚的浙江大地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不论是厚载文明起源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还是浓聚人文色彩的南孔文化、大禹文化、越剧文化、婺剧文化、刺绣文化、染织文化等,都在省域层面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有力推动了浙江文化历史底蕴与现代情境的融合创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与场景,实现了文化发展与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多次强调,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丰衣足食、远离贫困”“止于至善”“求大同”等理念。推动精神富有,鲜明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共同富裕的精神意识与行动力量。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征程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充沛养分。
从精神富有的文化内涵来看,精神生活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的过程。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凝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同时,要结合本土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于精神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链条实践过程中,真正筑牢人的精神家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正因为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浙江始终致力于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公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应当看到,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由此可见,精神富有的价值旨归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精神富有的表现与确证。
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具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实践,具有明确的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深层需要,将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
(五)始终把握文化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文化建设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建设寄予殷切期望,把浙江文化视为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原因,并亲自擘画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宏伟蓝图,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进一步细化成系列的具体行动,发动和带领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将纲要的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同时,针对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如“双建设、双整治”活动,让精神文明和相关道德规范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他鲜明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更不会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文化是推进精神富有的关键变量,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加快实现精神富有,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导性、牵引性作用,坚持守正创新、秉承开放包容,不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精神富有、生活美好成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
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富有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文明家园展示区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嵌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新时代的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肩负着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历史使命,更应在促进人民精神富有方面拓展思路、创新打法、闯出新路,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时代担当,奋力书写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一)思想铸魂,汇聚精神富有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指针,浙江应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从而为精神富有提供强大的思想凝聚力。一是抓牢价值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集全省之力大力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着力培育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切实提升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全面提升浙江人民思想理论水平。二是健全“红色根脉”守护挖掘机制,深入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等主题,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系列成果。充分运用浙江的红色精神资源,全面实施传承红色基因薪火行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组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浙江印记研究,推广党史学习教育“热力图”,构建起清晰的浙江红色精神谱系,以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为实现精神富有努力奋斗。三是建立红色资源活化数字提升机制,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载体,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数字化提升作为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同高效推进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保护和红色文物整理,用好“红色资源在线”应用,推出更多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二)发掘底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富有的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寄予厚望,“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传统文化,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建设“文明家园展示区”的重要精神养料。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深入实施文化先行发展战略,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推进文化先行,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一是从总体上发掘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浙江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用好浙江的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现浙江在中华文明库中的重要地位,为浙江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二是充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激发阳明文化、和合文化、黄帝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现鲜活的浙江文化特色。三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持续放大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良渚论坛等窗口综合效应,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做好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和传播工作,鼓励大中小学开设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进一步开放历史文化遗迹,以“文创+”“旅游+”等方式激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动构建美美与共精神家园。
(三)城乡协同,推动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浙江要把提升全民素质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摆在重要位置,为实现精神富有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一要宽领域、多形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全面采用“核心价值观百家讲坛”“全民阅读红色书籍”“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价值观宣讲进基层”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二要着力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浙江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充分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培育全域文明全民有礼新风新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实施全域文明建设行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实施“美在浙江”培塑行动,绘就“风尚最美、文艺赋美、城乡大美、共富共美”的生动图景。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建设和弘扬新时代良好家风,持续擦亮“最美浙江人”品牌。
(四)优质共享,增强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论述点明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意义。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浙江应努力提升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立足自身数字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开拓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互联,高水平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积极拓宽资源传输渠道,探索开发一体化资源获取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二是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供给。不断提质升级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探索创建新型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持续优化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模式。同时,创新开展精品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共建共享高品质、多元化公共文化产品,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城乡社区。三是着力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新文艺精品生产体制机制,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和资助体系,建立多层级、多样化文艺发展基金。要加强对文艺创作题材的引导和扶持,立足浙江丰富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浙江韵味的重大文艺精品和“浙产”影视,积极展现浙江文艺风貌、传播浙江故事、弘扬浙江精神,打造文艺精品高水平创作生产的浙江样板,推进精神富有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五)数智赋能,着力打造精神富有的多元文化产业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产品,浙江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新业态。一要发挥数智产业新优势,赋能文化产业业态升级。立足浙江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利用已有数字化产业结构基础,着力构建“大脑+”文化产业新业态,重点建设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数智文化产业,以“数字艺术”“云逛街”“云研学”等数智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富有的新要求。二要发挥高度发达的市场化优势,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应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努力培育以新型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增长点,使文化产业在消费板块广域流动,带动群众对文化产业的消费;要注重文化产业与外部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探索文化产业延链新模式,为群众带来创新型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以高品质文化消费促进精神富有。三要发挥块状文化产业布局优势,全力打造全域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立足自身区域经济优势,并以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和园区为抓手,有序扩大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促进高素质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着力提高浙江文化产业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立足浙江全域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推广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课题负责人:李梦云 于希勇 胡乃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