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特别报道

在长三角,寻找温州的“地瓜”藤蔓

  编者按: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作为全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和民营经济大市、长三角“南大门”,温州肩负着独特的使命。近日,本报记者奔赴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寻访温州与这些城市相约的精彩故事,以个体微观感知,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真实蝶变。

  上海

  建飞地引来资源要素

  相距450公里,如何让上海的资源要素跨过空间阻隔助力温州发展?2019年,温州在上海市嘉定区建起“科创飞地”——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为企业链接高端科创资源,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不少温州中小企业迫切想要的是人才。2019年,来自永嘉的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孙娒找到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运营负责人李海鹰,直言要在上海找“有本事的人”,提升产品附加值。两人刷了几轮“人才朋友圈”,请来了1名专家和6名高技术人才。仅3年时间,“纽顿”从不到1亿元的年产值上升到近3亿元,2023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样获益的还有首批申请入驻嘉定科创飞地的企业迦南科技。“我们想来上海找一找企业的发展后劲。”该企业在上海的负责人陈洁说。经过飞地牵线,陈洁依托“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展会,对接领域专家、客户资源,为企业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赛道——原料药制药装备。开辟新赛道后,2022年起,迦南科技的营业额年均增长10%。

  飞地还承担着项目孵化器的角色。在2021年的青年联谊会上,温州小伙张彬彬的储能项目正好与家乡发展新能源产业相匹配。从接洽到落地仅14天,上海煌能便入驻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而后建成了温州首个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所有储能设备在温州生产、制造、运营。

  如今,在科创飞地的带动下,“技术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化在温州”的创新模式愈发成熟。

  南京

  产业园架起互动桥梁

  温州和南京两地之间,有一座产业园紧密相联——南京万洋众创城。2021年开始,来自温州的万洋集团进驻南京,建起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园,一期已吸引近30家企业签约入驻。

  “南京是省会城市,在长三角影响力较大,我们进驻南京意味着更多企业知晓温州和万洋。”南京万洋众创城项目总经理陈明松说,万洋集团通过集约利用土地、统一建设开发、集中招商上下游企业、配套园区生活服务等,形成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万洋模式”。随后,陈明松用发展版图、园区地图、拓客地图这三张图来解读温州与南京的互动。

  在陈明松的牵线下,南京六合区主要领导带队来到温州万洋集团总部,协商产业发展,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项目频繁联系,也让南京与温州两地间交流更加紧密。

  2022年4月,园区打下第一桩,招商同步启动。“招商没有捷径,两条腿、一张嘴,业绩是要跑出来的。”陈明松说,“早上在合肥,下午在温州,晚上又到南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给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交通越来越方便,“城市间交流更紧密,企业合作、项目招商、人才招引等工作也更方便展开。”

  在万洋的长三角版图中,像陈明松这样的项目负责人有70多个,他们帮助对接当地政府,促成温州万洋与当地的合作,架起两地之间的互动桥梁。

  苏州

  新生代温商向“新”发力

  “无论是生产还是设计研发,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打破行业天花板。”陈超是苏州特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09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他没有接手在温州的家族企业,而是来到苏州建公司、闯市场。

  靠着智能测试设备和智能自动化组装技术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一步步成为戴尔、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他也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领头人。如今,企业八成订单来自国外,全球市场占有率近四成。走进公司一楼的企业文化展厅,墙上密密麻麻悬挂着各种专利证书,目前企业拥有近百项专利。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开拓新赛道也是一种传承。”在苏州,像陈超这样不断创新的温籍青年企业家还有很多。新生代温商是在外温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商传承永续的新生力量。“与上一代温商不同的是,新一代年轻创业者有更强的驱动力、更有策略的打法与更生猛的气质,我们出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天然觉得自己身上有更强的使命感。”苏州市温州商会会长苏琪皓说。

  苏州市温州商会目前有500多家会员单位,其中超半数为新生代企业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布局中,不乏年轻温商向“新”发力的身影。

  常州

  “两个健康”互学互鉴

  同为“两个健康”探索实践地,温州、常州两地的许多探索在学习借鉴中逐渐展开。

  距离温州在全国率先启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探索,已过去6年时间。温州为省级异地温州商会、本地涉侨社团和侨团搭建的世界温州人家园,成为温商回归、促进共融共赢的服务平台。这令常州市工商联主席何海平印象深刻,为常州市工商联如何更好发挥“联”的作用提供了思路。

  今年,常州市工商联正在打造商协会共同的“家”,让商协会更靠近企业洞悉行业动态;同时,聚在一起让交流更多合作更多,提升为会员单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不仅是资源要素的竞赛,也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在何海平看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就是帮助企业提前发现可能遭遇的风险,给予支持。

  此前,温州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体系》地方标准。常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时代“两个健康”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现在正在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这两项评价指标有机结合,帮助企业锁定问题,找准政策制定的发力方向。

  杭州

  招商引智杭温一线牵

  “走,我们再去几家企业。”初夏午后,温州市驻杭州招商引智干部黄言亮和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穿梭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拜访企业负责人、对接合作项目。

  2022年以来,温州成立驻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招商引智办事处,将“地瓜”藤蔓延展全国,招引项目和人才。杭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驻点城市。

  “人来了就不一样,面对面交流更有效。”黄言亮说,自从2023年7月到杭州以来,团队已走访企业、高校院所1000多家,推动65个亿元以上项目到温州落地发展。

  推介会上加微信,实地走访企业和科研机构,连吃饭时也聊项目。“许多温商就是我们的招商大使。”黄言亮说,总投资20亿元的汉禾硬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洽谈之初就是依托温商人脉资源,与企业取得联系并全程协助招引落地,同步还引进一支近30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杭州市温州商会新生代会长张朝设,不仅自己带着项目——港流科技落地瑞安,还将身边朋友的投资信息反馈给驻杭招商引智办。

  杭州不仅有温商集中的特点,也有头部企业聚集的优势,更是“数字经济第一城”。温州有着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人工智能谷等平台。双城联动下,温州与科大讯飞总部建立了联系。今年1月,科大讯飞与温州市政府签定了“1+2+N”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在招商干部的牵线下,阿里巴巴、网易、每日互动、字节跳动、快手等头部企业与温州都在进行深度合作或洽谈对接。

  嘉兴

  温企设基地开拓市场

  “每天6时不到,从这里生产的饭团、瑞士卷等食品就送达长三角的核心城市。”站在嘉兴一鸣生产基地的参观通道,一鸣公司副总经理王蓓松介绍。

  鲜食保质期以小时为单位,一鸣选择在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嘉兴设立基地,作为融入长三角的重要突破口。短短几年,温州、嘉兴、常州三个生产基地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支撑着这家温企走向更大的华东市场。

  王蓓松是温州人,2006年加入一鸣,他负责的团队从温州搬到杭州,2020年又移到上海。总部在温州,家在杭州,主要团队在上海,人在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丝滑”移动,王蓓松的工作轨迹变化,折射出一鸣从温州走出去的印迹。

  频繁出差的他5年里出行632次、乘车时长1102小时、乘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打开他的高铁管家APP,高铁轨迹密集交错在长三角诸多城市。

  2002年温州首家、2011年杭州首家、2016年上海首家、2024年江西首家……在长三角的高铁站、地铁站或者寻常街巷,总能看到明黄色的一鸣真鲜奶吧,这份来自温企的“温”暖相伴,让人熟悉又安心。

  如今,一鸣的2000多家门店遍布华东地区。从温州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背后除了一鸣人的马不停蹄,更显示出长三角之间越来越紧密的互动与联系。

  义乌

  2.5万温州商户在这打拼

  7.5万个商位,26大类210多万种商品,肤色迥异的国际客商,义乌国际商贸城里,集纳了“世界超市”的交易百态,有2.5万温州商户在这里打拼。

  “离市场更近的义乌,是‘温州制造’出海的重要门户。”金华(义乌)温州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永仁经营的朗凯RAGGIE新能源产品商行,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新能源产品市场,这里也是全国首个新能源产品展示交易专业市场。陈永仁介绍,温州人对新兴行业的感知向来敏锐,新能源市场行业相关的260多户经营户中,温州人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2003年,30岁的陈永仁和妻子来到义乌创业,从代理销售稳压电源起家,到创办朗凯主营光伏储能发电系统产品,目前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年贸易额逐年递增。虽然出口贸易展示平台设在义乌,但温州一直是朗凯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贸易起家是温州人在义乌打拼的传统路径。”陈永仁介绍。从昔日的马路市场到如今的“世界超市”,义乌的发展,温州人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如今,温州人在义乌注册的企业超过3.5万家。

  “近几年,商会还与加拿大、巴西、德国等50多个国家的温籍商协会实现无缝对接,组建起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对成员间经贸往来和出国走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陈永仁说。

  合肥

  结友好城市携手前行

  在合肥闯荡30余年,合肥市温州商会会长陈建对于合肥、温州两地发展深有感触。这些年来,做得最多的便是携手当地温商,弘扬温州文化,促进两地共同发展。

  在合肥市温州商会的积极推动下,2008年10月,合肥与温州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带动人民电器、绿宝电缆、耀华电器等一大批优秀温企在合肥落地。

  陈建记得2011年合肥党政领导率队来温招商,高度评价温州模式,希望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家到合肥投资兴业。也是在同一年,合肥完成对温州GDP的反超,并在随后10多年里快速发展,2023年,合肥跻身全国GDP二十强城市。

  “从前是温州模式走出去,现在要把合肥的创新项目引回来,实现互融互进。”见证当地强劲发展势头后,合肥市温州商会与在皖温商不断整合资源,帮助当地温企提质增效。目前,在皖温籍高新企业达200家,拥有专利近3000个。

  陈建介绍,商会主动承接当地科创产业溢出效应,帮助家乡对接项目。“我们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摸了几十个科创项目,正准备组织中科大博士温州行活动,希望能为家乡带来好项目。”陈建信心十足。

  芜湖

  带供应链企业一起去

  过去10多年间,德力西电气在芜湖干了一件大事,让人惊叹:从无到有,建起一座产能和温州总部相当的数字化生产基地,还带动一批供应链企业,在当地开“分号”建工厂。

  从新建基地,到再造产业链,德力西这一颇具想象力的互动,正是践行“地瓜经济”理念的结果。

  为了破解温州土地要素制约、实现产能扩充需求、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大发展,2011年,德力西电气前往芜湖筹建新生产基地。然而,当时的芜湖缺乏低压电气产业链配套条件。为了控制成本,德力西电气千方百计招引供应链上的企业到芜湖建厂。

  温州天力弹簧有限公司是德力西首批引进的10家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赵瑜庆幸当初的选择:“走出来”前,天力弹簧年产值不到5000万元,如今公司总产值达到1.2亿元。天力弹簧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德力西电气芜湖生产基地在筹建之初曾预留100亩土地供配套企业入驻,2014年就被抢占完毕,后来的企业只能围绕基地另寻他址落户。

  如今的工业园里,凡是厂区门口挂着“电气”牌子的,大多是来自乐清的企业,一条完善的低压电器产业链已经形成,企业数量达到40多家,占德力西芜湖生产基地一年采购需求的70%。

  分享德力西发展果实的,还有很多当地员工。在芜湖基地工作12年,叶永萍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生产经理,如今有车有房。据了解,包括德力西电气基地及供应链企业在内,共为当地提供了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徐健 解亮 周琳子 谢甜泉 王艳琼 叶小西 应忠彭 汪子芳 赵琛璋 殷诚聪 张银燕 刘琨 孙坤 尤建明 项锐 见习记者 奥伦赛)


浙江日报 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特别报道 00004 在长三角,寻找温州的“地瓜”藤蔓 2024-06-06 浙江日报2024-06-0600007;26890468 2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