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镇海 科创强区,向“新”突围
长三角南翼,“海天雄镇”镇海,锚定“科创强区”,竞逐发展“向新力”。
科创策源先行。作为甬江科创区的核心承载地,近年来,宁波镇海秉持创新首位战略,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持续加码科创平台建设,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13家。镇海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居全省第二;创新深化和“315”科创体系建设工程考核,均居宁波市首位……
“四链融合”示范。镇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镇海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新模式和“投贷保”联动机制,2023年,共挖掘技术需求160项、科技成果54项。
开放发展引领。充分释放港口和开放之利,镇海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联动创新区镇海区块建设,试点液体保税仓库数字化监管模式。持续强化与上海、杭州都市圈联系,加快构建“两环两射”的高速公路格局,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建成通车。
锚定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目标,镇海向“新”突围,逐梦蓝海。
创新为要
壮大科创策源力
前不久,全国分析测试技术联盟在宁波镇海正式揭牌。该联盟由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发起,联合全国相关机构,围绕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交流合作,支撑创新成果产业化。
作为浙江省面向未来布局的重点实验室,甬江实验室正聚焦新材料及相关技术,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的崛起。目前,甬江实验室启动区已完成竣工验收,投用在即。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镇海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从基础投入入手,建强科创平台、加大创新投入、加速成果转化,久久为功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镇海完善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契合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链群发展需求,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13家。其中,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还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9家院所,联合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据介绍,镇海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居全省第二。今年,镇海又有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科研工程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名录,投资超70亿元,入选数量列宁波市第一。
在不断提升的科创策源力加持下,一大批技术成果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转移转化。如位于镇海的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依托自主研制的国内直径最大和蒸馏强度最大的千万吨级炼油减压塔技术,成功在上海、舟山等地实现产业化应用。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科创协同的重要探索。“依托启迪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让镇海的科创和产业优势更好融入G60科创走廊。”宁波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启迪科技园(宁波)协同启迪漕河泾科技园、苏州启迪科技城、南京启迪科技城(麒麟)园区、启迪衢州科技园等启迪在长三角各城市的创新载体,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的建设与发展。2023年,宁波启迪正式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
产业为基
提升“四链”融合力
从上海迁址落户镇海庄市街道“甬江芯谷”的智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紧装修其宁波办公场地,近期即将入驻。在“甬江芯谷”核心区中的甬华创芯中心等平台,已集聚近10家芯片设计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企业与杭州、上海、江苏等地保持产业链深度合作。
通过跨区域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镇海面向长三角,以人才链牵引、贯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打通“四链”融合关键堵点,镇海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探索上当先行、作示范。镇海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机制,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新模式和“投贷保”联动机制,组建25亿元规模的政府基金,其中新增3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镇海探索“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双向交流机制,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堵点。通过常态化举办“科技金桥”成果转化对接活动,2023年,镇海挖掘技术需求160项,科技成果54项,技术交易额超70亿元。
绿色石化基地、甬江实验室、新型研究型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园……以“新四大工程”为代表,“四链”融合,正推动镇海产业持续向“新”突围。
规划7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开园;全省首个IC光掩膜版项目投产;宁波率先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深度参与宁波市集成电路“一链四区”建设的镇海,正加快培育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区落地集成电路企业21家,今年,中车时代、西格玛等集成电路项目也将开工建设。
绿色化工产业是镇海的支柱产业,也是长三角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镇海大力推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举办宁波市绿色石化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并承办高端论坛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第三次会议。
沿着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镇海通过建设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创建我国首个“绿色石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举措,推动绿色石化产业链向生物技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转型。
开放引领
强化“双循环”驱动力
今年1月19日,以镇海作为重要枢纽的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通车运营。作为唱响杭甬“双城记”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杭甬复线与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舟山大陆连岛工程中的金塘大桥相接,连通了宁波与舟山、杭州、上海、苏州等城市,与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等一起,构成长三角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
作为“浙东门户”,镇海是甬江的出海口,承载着大运河出海的重要使命。而镇海港作为宁波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区,更让港城镇海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宁波绕城高速和宁波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成通车,镇海成为北接上海、东出舟山的长三角南翼交通节点,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镇海已形成“一环一射”高速路网格局、“十横十纵”骨干路网体系,作为宁波都市圈北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今年3月,镇海炼化加氢站顺利取得全省首张燃气经营许可证,成为浙江省首家对外运营汽车加氢站。
充分利用氢能资源优势,镇海提前布局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当前,镇海炼化正加快打造中国石化华东地区氢能产业链示范点,已先后实现了氢能通勤车、氢能重卡、氢能城际干线等氢能场景的示范运行,一条条“氢走廊”正从镇海向长三角地区延伸。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镇海全方位构建开放格局。稳住外贸基本盘,镇海深入实施“133”外贸千亿行动计划,紧固件产业基地获评省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今年一季度,镇海区完成进出口额175.6亿元、增长9.5%,其中,出口额86.4亿元,增长22.9%,增幅居宁波市第一。
镇海还积极对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宁波—印尼新能源材料进口模式获全省自贸联动创新区优秀案例。龙游港与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埠公司实现全面通航。大力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实现宁波舟山港首条大宗散装氢氧化镍航线进入常态化运输。
同时,镇海不断推进制度开放,打造一体融合市场环境。镇海与上海杨浦、嘉兴南湖等地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以企业一日开办、人才服务等领域为先行试点,开通通办服务专线专窗,建立长三角异地审批体系。探索与舟山定海、金塘等地区的身份户口迁移变更、民生档案异地查询、市民卡互通共享等一批公共领域通办事项,逐步实现商事登记领域的跨市通办。镇海还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区域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向“新”突围、向“新”求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舞台”,镇海正朝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目标奋力迈进。
(本版图片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