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全面融入一体化 承接科创大资源

海曙 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发展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潮”持续涌动,正在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是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东南形胜,今更胜昔。海曙区,宁波核心城区,是全省少有的同时拥有“铁公机”的县(市、区),具有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绝佳区位优势。

  当前,海曙区围绕建设长三角“金南翼”发展高地目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海曙区瞄准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企业等关键要素,通过强化“人才+项目”招引、引育孵化科技型企业等举措,积极承接长三角项目、产业、人才、技术,为海曙走进“2000亿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对接资源

产业趋向高质量

  长三角是我国创新资源集聚度和流动性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肩负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先锋的重大使命。

  在宁波海曙,科创平台积极对接长三角高端科创资源,让科技创新落地成为产业。近年来,海曙区围绕科技回归都市,在中心城区打造甬水桥翠柏里创新街区,以街区创新引领全域创新,构建“企业有效、政府有为、社会有容”的创新支持体系,着力形成“孵化—加速—成长”的全域创新格局。

  老城打造孵化器,近郊成为加速器,园区成为成长器。海曙区正在形成全域创新格局。

  步行五分钟,就能从高铁宁波站到甬水桥科创中心。朱关燕,落户甬水桥科创中心的浙江国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家在上海,工作在宁波。依靠一条高铁,实现两地通勤。

  最近,企业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体验室内,开展公益应急救护培训。“这些急救设备和培训器具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目前共有4款主流AED设备在售,占据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朱关燕分享公司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工业互联网企业集聚,能为我们带来最前沿的技术,为我们的研发赋能。”

  如今,在甬水桥科创中心,就职于园区内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年轻人会在1号楼屋顶花园散步。“supOS操作系统”“Sora AI视频技术”“CMC芯片”,一个个科技前沿词汇在他们的交流中碰撞。

  王冠,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博士,目前,他担任可之(宁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金融实验室主任。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科创资源,他的企业由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成为科创新星。团队开发的认知智能产品赋能教育、数字经济普惠金融等领域,展现了认知智能为传统行业解决难题、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

  海曙区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推进。目前,海曙区已引进集聚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主体,承担国家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超55家,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数居宁波市第一,软件信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破零提升到2.1%。

  融入长三角,打开交通格局是关键。在海曙区,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正连接长三角国际开放枢纽平台。

  聚焦“临空经济”和“自贸创新”两个特定功能领域,该示范区抢抓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自由贸易发展规划的重大契机,正在加快打造“长三角国际开放枢纽新平台”。

  当前,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开通省内首条欧洲第五航权货运航线,完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贸易平台,补齐完善长三角冷链产业链,丰富临空特色经济业态,推进第五航权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区域航空服务能力和全球辐射力,探索出一条“临空经济+自贸区创新联动”的开放创新发展路径。

  引育留用

汇聚“专曙”人才

  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人是最具创造力、最闪耀的元素。有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才有建设未来产业的资本和底气。

  长三角发展的一体化,离不开人才的一体化。如何厚植产业人才发展沃土,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智力支撑?近年来,围绕着人才发展“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海曙区持续刷新人才工作的“成绩单”。

  百创汇海、匠心汇海和菁英汇海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品牌,“人才新政18条”,澳大利亚、深圳等海内外15个引才工作站建设……织就了一张细密的引才网络,精准招引来自海内外的优秀英才,并吸引他们带着优质项目“奔甬而来”。

  当前,海曙区加快延揽长三角地区和国内外创新人才(团队),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安徽科技大学等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着力推动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海曙)分院、东南大学国家级视觉健康与感知创新平台等项目落地海曙。

  长三角便捷的交通使青年可以在城市群中实现全域流动,优质的产业链则为他们提供了跨行业流动的条件。作为制造强市宁波的核心区,海曙拥有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传统优势制造产业集群。人才是海曙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师更是海曙区建设制造强区的潜力、活力所在。

  截至目前,海曙区已经聚集了高层次人才400余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35名,还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阿里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海曙的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已成为招引工程师的“金名片”。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聚焦人才的高频需求特别是拴心留人的“关键小事”,持续擦亮“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扎实做好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工作,由宁波市委人才办统筹,宁波市人才集团联合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于2024年宁波人才日正式发布上线“81890-910宁波人才服务专线”,专线按照“人才有所需、服务必有应”的服务宗旨,依托宁波“人才码”的服务内容和政策推广,24小时提供在线服务,拓宽宁波服务人才工作的窗口渠道。专线通过整合政策及人才信息,实施服务集成化;优化闭环流程,实施服务一站化;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服务高效化;搭建跟踪反馈机制,实施服务智慧化,打造成长三角区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人才服务热线。该专线上线以来,已处理各类人才需求1900余条,大多集中在咨询类服务,主要涉及各类补贴政策咨询、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咨询、相关人才服务机构联系方式(地址)咨询等,目前均已顺利办结。

  此外,海曙区还通过提供租房补贴、生活补助等生活保障,以及科研平台教授引才工作补助等激励措施,增强人才的归“曙”感和满意度。据悉,海曙为落地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生活安居补助,以及最高60万元的购房补贴。

  除了“筑巢引凤”,海曙区还坚持以用为本,积极探索培养本土人才的新模式。“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下的工程师、技能人才,正在逐步打通专业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界限,并有效提升人才供需两端的匹配度和满意度。

  自2019年起,政校企联合的技能人才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洞桥镇开展首批试点培训班,培养智能化车间实用人才2000名;今年1月至5月,累计新增技能人才3401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142人,同比增长10%。2022年以来,海曙实施“互联网产业教授”制,宁波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应运而生,开启了“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的工程师培养新模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海曙,人人都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一个与人才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新城区正在崛起。

  资源共享

书写民生融合新篇章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公共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是关键。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要连接有形的路,更要打破无形的“路”,才能更好地释放各地区比较优势,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海曙区正飞速书写着民生融合的新篇章,铺就宜居宜业宜学的幸福底色。

  从“一网通办”的集中受理模式,到“一件事”办理的高效便捷举措,再到电子营业执照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海曙探索“同城待遇”,外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更加便捷,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人一步”。

  走进海曙区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通办专窗高效便捷,为57个个人事项和50个企业事项的办理提供了“加速度”。异地消费投诉的“同城待遇”和“统一受理”机制,更是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个消费者。今年3月,海曙区推出的“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服务,让群众享受到了出入境证件、居民身份证和驾驶证照片拍摄的一站式服务,所有照片统一入库,长三角一体化的便捷触手可及。

  在跨省户口迁移上,海曙区进行一站式办理改革,形成了“受理地受理——户籍地审核办理——受理地出件”的新模式,极大方便长三角区域内的新生儿户籍申报、户籍类证明和一站式迁移等业务。

  在医疗领域,海曙区积极推进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让长三角地区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175家医疗机构、367家零售药店的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以及43家医疗机构、31家零售药店的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都是海曙区在民生领域深耕细作的生动体现。

  此外,海曙区还通过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与杭州、上海等地一流医疗机构深入合作,成功推进了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并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海曙区的探索与实践,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个缩影。随着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海曙区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壮丽征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版图片由海曙区全媒体中心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海曙 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发展高地 2024-06-06 浙江日报2024-06-0600009;浙江日报2024-06-0600015;浙江日报2024-06-0600028 2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