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千里变革之旅,
见证浙川之间的速度与温情

  本报记者 谢履冰 赵路 潘璐

  2021年至今,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已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革?5月中旬,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踏上探访之旅。

  从面貌焕然一新、活力迸发的村庄,到人声鼎沸、车来货往的产业园区,再到设施、氛围、服务“逆袭”的学校和医院……一路走来,我们见到太多惊喜。浙川两地协作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协作成效显著,不少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

  “速度”是我们与当地人沟通时,听到最多的词语。

  三年中,甘孜州丹巴县“红五月新村”从无到有。这个于2020年“梅龙沟山洪泥石流灾害”中被几近摧毁的村庄,在浙江的援建下重获新生,搬进新房的村民无不感叹“漂亮”与“舒适”。

  三年中,屏山经济开发区从“破”到“立”。曾经的“不毛之地”,在42家浙江纺织企业入驻后,近10个月就崛起了年产值15亿元的工厂群,并吸纳600多名员工就业。不少当地人直言:“变化快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如果说共谋发展的“速度”流光溢彩,那么携手互助的“温情”早已融于两地血脉。

  凉山州甘洛县人民医院变了。三年前,当地民众宁愿去临县看病,也不愿意光顾这里。自从来了浙江医疗团队,这里不仅有了先进的器械设备,更有了“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化成了调查回馈表单上的一排排“满意”。

  南充市南部县数百位残疾人的生活变了。三年间,100名残疾人通过有关项目扶持、技能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260名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获得无障碍改造,居家生活更加便利。全县316名适龄残疾儿童收获了康教结合服务,在情景中康复、在康复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回望这次采访历程,虽然时间太短,让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地了解浙川协作带来的发展和变革,但这些已足以在我们心间留下深刻印记。返程路上,我们从高空望下,看着四川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慢慢浓缩成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画卷,一份期待油然而生:下一个三年,这里又会书写怎样的新故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千里变革之旅,
见证浙川之间的速度与温情
2024-06-03 浙江日报2024-06-0300026 2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