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呵护散落的“明珠”

  本报记者 肖国强

  清丽婉转的昆曲,沁人心脾的茶香,温润如玉的青瓷,巧夺天工的龙档……

  在浙江,一个个深藏于阡陌街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承载着我们的共同记忆,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古老技艺、民俗文化代代传承下去、焕发新的光彩?20多年来,浙江一直努力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这是一块石头的故事。这块立于龙泉青瓷博物馆门前的景观石,正面刻写着“关怀石”三个大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邦强一直记得,在石头背后的文字里,记录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2005年在龙泉考察时,关心支持博物馆建设的故事。

  这是一片茶叶的故事。“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至今难忘这一天——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现场观摩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技艺,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关心和重视。2005年5月至6月的28天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对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作出6次重要批示,在全国传为佳话。用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的话来说,一个省委书记,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对这么一项工作持续地给予批示,以前从来没听说过。

  习近平同志对非遗保护不仅给出批示,而且是全方位地给予关注和支持。越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绍兴大禹陵祭典、婺剧……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关怀下,这一个个散落在之江大地上的非遗“明珠”,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也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和激励下,浙江非遗保护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新鲜经验和示范样板,“非遗保护看浙江”已经成为共识。截至目前,浙江已有11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24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

  非遗薪传,赓续文脉。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见证。今天,非遗保护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守护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才能走向更远更充满希望的未来。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呵护散落的“明珠” 2024-06-03 浙江日报2024-06-0300011 2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