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温州厚植文明基因 筑就城市高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

  长三角,中国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文明城市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赓续长三角文明之脉,近年来温州全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文明创建助推城市蝶变、以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串珠成链、以崇德向善涵养城市气质,为温州“强城行动”提供强大精神文明动能。

  如今的温州城,变得更具品位、更富魅力、更有温度。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背街小巷华丽蝶变、文明实践春风化雨、志愿服务随处可见、“好人现象”蔚然成风……随时随处都在向人们诠释着这座“温润之州、大爱之城”的文明温度和精神高度。

  焕发城市精神

赋能“强城行动”

  “小区环境越变越好,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这是家住鹿城区双屿街道凌云小区王大爷的感叹,也是很多小区居民的真实心声。

  凌云小区,是有着近30年“高龄”的老小区。两年前,小区大部分外墙墙皮斑驳脱落,墙面空鼓严重,而且路面坑坑洼洼;如今,居民楼重新粉刷,路面硬化改造,休闲长廊重新修建,“空中飞线”等顽疾得以根治,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从老小区着手,将“改”字进行到底。这一场景,正是温州聚力文明创建的生动缩影。

  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温州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城市面貌不断焕新。但随着创建的深入,碰到的往往都是具有复杂性、典型性和顽固性的“硬骨头”。为此,温州冲着问题去,走进矛盾中,针对重点难点实施六督四查、温州1161文明共创机制、流动红黄旗评比等长效机制,打破壁垒形成合力,推动“市域”与“全域”同步提升。

  去年以来,温州以一月一主题的方式开展文明创建清零行动,全年“扫街式”推进交通不文明整治,礼让斑马线率达93.9%,共享单车定点还车率从78%提升至96%;

  持续净化城市“天际线”,清理空中“蜘蛛网”300多万米;

  针对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开展“祛疤栽花”行动,播种草花、补植地被63万平方米,整治环境疤点400余处,实现“疤点”变“亮点”。

  今年,温州提出实施“迎园博 讲文明 强品质”三年行动,其中“强品质”,就是要在精细上持续做文章。通过高效能管理,下足绣花功夫,从治理背街小巷等关键小事抓起,将精细化、精致化、精准化管理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跃升。

  “原来一条小小的丝带也能变得这么有气质,真开心!”近日,温州市民潘女士在“行走的礼仪学院”培训后,美滋滋地摆了个优雅的自拍Pose。

  “行走的礼仪学院”,正是温州最近大力推广的文明实践服务项目,通过礼仪文化宣教、礼仪文化培训等活动,营造“懂礼、知礼、用礼、尚礼”的社会氛围。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终于内涵。温州围绕“浙风十礼”“做文明有礼温州人”等素养系列行动,精心设计“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活”起来,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如推出鼓词宣讲、方言宣讲、文艺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宣讲模式,让党的理论宣讲“听得进”;孵化特色品牌项目,形成鹿城文明微管家、乐清清善集市等一批群众随手可参与的实践项目;开展中老年旗袍队、象棋队、吟唱队等生活类服务,成为市民日常打卡必备;组织“行走的礼仪学院”、瓯剧下乡、科普列车等项目83个,下乡服务山区百姓等。

  如今的温州城,“颜值”“气质”双提升,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

  深化“千万工程”

乡风文明示范

  青山绿水间,鸟飞虫鸣;沙滩海岸边,凉风习习。

  初夏时节,行走在温州大地,山、江、海相融,广袤乡村处处皆风景,“诗和远方”就在百姓家门口。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是如何点亮乡村的?温州在“千万工程”中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答案。

  从挖掘乡村文化,到传承乡风文明,自2003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温州乡村实现了历史性变化,不断引导广大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实现从“环境美”到“心灵美”的“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满眼皆美景,抬头见文明。”这是近日平阳县鸣山村给人的直观感受。黑瓦白墙、水车喷泉映入眼帘;百年古榕树下,鼓词声抑扬顿挫;临水的路边商铺满街,由老屋改造而成的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婚礼基地,以及陶艺、蛋画等非遗文化工作室分布其间……

  20年前的鸣山村却是另一副模样: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一派破败古村的景象。“以前是抱着金碗要饭,没把生态和人文资源利用起来。”鸣山村委会成员洪佩佩感受颇深:多亏“千万工程”持续推进,通过以全国文明村创建为抓手,环境实现大变样,乡风文明也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鸣山村华丽转身的故事,是“千万工程”推进中温州乡村蝶变的缩影。温州从整脏治乱、改善环境入手,借助文明村镇创建、小城镇文明行动等工作,乡村“颜值”得到极大提升,如瑞安市曹村镇、永嘉县岩头镇等已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打卡地,温州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成率已达95.76%。

  塑形更要铸魂。温州广泛开展“浙风十礼”、文明好习惯养成等宣传,以文化人,涵养农民素质。特别是温州于2016年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以来,深入实施移风易俗“六大行动”,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27万多起,减轻资金负担约240多亿元,被群众称为减负工程、民心工程。

  “点”上出彩,更要“线”上成景、“面”上开花,尤其温州山区县多、村庄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仍是制约乡风文明的主要因素。

  今年起,温州以乡风文明示范带为突破口,深挖广大乡村蕴含的宋韵文化、耕读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将区域相近、民风相通、文化相融的文明村镇串珠成链、连点成面。按照“红、绿、蓝、金、古”五大色系主题,打造一批具有乡土气息、瓯越风味的乡风文明示范带。

  如平阳县凤卧镇各村整合省一大会址、“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等资源,打造“红色”主题乡风文明示范带;洞头围绕海上花园、最美海岛,推出“文明旅游+诚信经营”示范带的蓝色主题乡风文明示范带。还有一盘菜(瓯菜)、一条鱼(大黄鱼)、一根草(铁皮石斛)、一杯奶(一鸣奶业)、一个果(瓯柑、杨梅等)、一片叶(温州早茶)等“六个一”特色金色产业致富示范带等。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温州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引领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路子。

  文明城市气自华

崇德向善已成风

  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熔铸出以德为尚的重要特质。

  有道是“温多士,为东南最”。永嘉学派注重“义利并举”,主张“结民心”“宽民力”“救民穷”。

  基于创业成事、事功善德的基因,温州人不仅敢闯敢试、商行天下,而且富而好礼、善行天下,在这片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的沃土上孕育“最美”群像。

  5月10日,第七届瑞安慈善大会上,一位衣着朴素的男士走进会场,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人们不知道的是,两年多前,他携夫人潘美莲以夫妻俩共同的名义捐赠达千万元之巨,创瑞安个人慈善捐款最大数额。他就是创建飞云义渡、德象女校的近代慈善家吴之翰的嫡孙吴卓进。

  当地龙头企业华峰集团设立“华峰诚志助学基金”至今已有17年,累计资助1787个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共发放爱心款916万余元。曾受助的大学毕业生谢玉俊,先后3次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回捐万元爱心款,如今成为华峰集团的一名生产班长。

  一花开来百花香。这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善举,在温州大地上不断涌现。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多年来,温州通过建立健全褒奖机制,让德者受尊、德者有得——

  相继出台《温州市道德模范管理办法》《温州市见义勇为人员保障和奖励实施办法》,帮扶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连续19年举办“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月开展“温州好人”寻访工作;

  设立全省首家“最美”公益基金“最美温州人”公益基金,全国首创“最美温州人”道德信贷;

  制定下发《温州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从政治、文化、生活等4个礼遇方面对志愿者落实19条激励措施……

  此外,温州还在全域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各类好人“走进”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道德实践养成,让“好人现象”蔚然成风。

  截至去年12月,温州已培育县级及以上各类道德典型16188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0人,“浙江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8人。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据“志愿浙江”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温州已累计入驻志愿服务团队16767支,注册志愿者282.1万人。随着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也在逐步拓宽。

  如今,“好人现象”正走出温州,向长三角地区及更远处传递——

  隐善15年的“兰小草”善行传奇被搬上银幕,在全国公映。

  坚持施粥50多年的红日亭,带动了温州“伏茶现象”向外输出。2017年起,杭州市温州商会携同众多爱心人士每年坚持在三伏天摆设伏茶摊,为杭城劳碌奔波的人们提供免费伏茶。

  “明眸工程”、“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大拇指工程”“川藏青健康光明工程”“肤生工程”等项目,惠及全国各地,拓宽了温州慈善的路径。

  此外,商行天下的世界温州人,以多样化创新抱团式的善行,足迹遍布全球。疫情期间,海外温州人昼夜不停上演全球爱心大接力,他们驱车跨国采购并包机将抗疫物资运回温州,一张手绘的世界温州人战疫“爱心地图”,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点滴细节之间,文明新风在温州见微知著,“润物细无声”地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气质。

  (本版图片由温州市文明办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温州厚植文明基因 筑就城市高度 2024-06-03 浙江日报2024-06-0300007;浙江日报2024-06-0300013;浙江日报2024-06-0300023 2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