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宜居、风景宜人、山水宜游
在温州解码绿色发展新图景
王艳琼 周洛嫣
初夏时节,行至温州,拂面而来清新气息,满目皆绿,碧海蓝天,沿海城市美丽风貌在眼前徐徐展开。
地处浙南,温州也是长三角最南端城市,这里的自然资源禀赋,造就了山清水秀的风光。眼下,温州生态环境达到阶段性成果:全年超350天空气质量优良,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超九成达到Ⅲ类以上,探索减污降碳先行试点,各地争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温州也拿下“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金名片。
同处长三角,共谱“绿富美”。近年,温州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跨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休闲产业带,构建绿色生态空间等,让温州大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美丽温州,生态先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新图景。
生态先行
改善环境质量
眼下,来到温州塘河畔,龙舟竞渡、劈波斩浪,今年温州划龙舟火热开展,河道清水依依,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扮靓这道自然景观,去年就迎来赞誉不断。杭州亚运会龙舟赛事在温州举办,温州龙舟运动中心龙舟湖水清如洗,引来业内高度评价。杭州亚运会期间,温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也是全省6个涉赛城市第一。护航杭州亚运展现温州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核”实力。
作为长三角沿海城市,温州打造美丽生态,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温州生态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数据显示,10余年间,温州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成倍提升,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提升至93.8%。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3年均为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由68.8%提升至97.5%,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
绿色,是动人的发展底色。从数据中也看到温州加快绿色转型的决心,温州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美丽示范创建、协同减污降碳等重点,开展蓝天保卫、碧水澄清、净土开拓、无废创建等行动,进行新领域新要素污染物治理,推动温州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
绿色,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温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市生态环境局联合8部门印发相关实施方案,率全国之先出台“59+1”全行业碳排标准评价机制,列出相关行业企业建设项目碳排放参考数值,积极引导企业从源头树立减污降碳理念,开启了精准推进工业领域控碳减碳的地方探索。乐清电镀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做法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创新试点。
目前,温州创成8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13个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和106个试点村(社区),温州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获得生态环境部最高“优良”等级。
山清水秀
建设生态文明
推门见景、开窗见景成为常态,温州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市。
2019年,温州被列入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立足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出台行动方案,提出高品质建设浙南绿色生态屏障。
如星星闪烁,点亮璀璨明珠,温州开展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有梯度、有规划地推进,打造出一批典型经验。在乐清,当地打造城市公园、滨水景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首批未来乡村大荆镇下山头村创建经验入选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优秀案例;在瓯海,温州市最大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成,形成“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让居民在家中轻点手机,就能享受上门回收垃圾的便利;在鹿城,打造“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无废商圈、无废菜市场、无废公园、无废集市、无废办公等绿色消费场景,融入群众生活。
目前,温州洞头、文成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泰顺、永嘉、鹿城、乐清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此外,温州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11个,创成率为91.7%,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期间创成80%的目标。
典型经验同样多点开花。在平阳,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守护南麂“贝藻王国”生物基因库。经鉴定,南麂岛有21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贝类422种,大型底栖藻类186种,占全国贝藻类种数的40%、浙江的80%,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在苍南,168黄金海岸成为旅游地标,当地抢抓“双碳”机遇,还构建沿浦湾清洁能源风景线,引入中广核三澳核电、远景苍南零碳产业基地等项目,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地。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丰富了长三角城市生态风貌,更增加了长三角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惠民
践行民生实事
生态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民生福祉。构建长三角“生态圈”,推崇共商、共建、共享。为了让群众共享生态成果,去年以来,温州推进生态环境事项多项改革,开展柔性执法、优化增值服务,致力生态惠民。
“提早拿到环评证书和排污许可证,企业可以尽早开工了。”此前,位于平阳的一家电气企业为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点赞,企业人员提交改扩建项目的审批事项后,工作人员将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两项同步受理,办结时间比以往提早了20天。
环保事项跑出“加速度”,得益于温州生态环境行政许可集成化改革。温州市环评改革“多评合一”制度,早在2021年迈步提速。作为全省试点,温州去年进一步印发了《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行政许可集成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六项集成、六大统一,打造全域行政许可的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及一体化运行的新模式。温州生态环境审批35项业务集中到行政审批处室,同时推进事项职能、流程环节、制度规范、数字赋能、创新举措等5项集成,更进一步加快了审批速度,提升了服务质量,按照测算,企业全年少跑2272趟。
边建设边拍卖,全程不用纸,不用跑窗口……现在,温州排污权交易也全流程线上进行。作为环保补偿方式,企业可交易剩余的排污量。温州排污权注册企业8000余家,数量为浙江省第一。据统计,温州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签订排污权交易合同,每年平均1000余份。
为给企业提供简便服务,温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在排污权交易领域推进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集成应用。排污权限涉及企业环保管理,事项要求严谨。过去,企业需要提交法人、营业执照等5个相关证明,在企业竞价成功后,还需线下签订纸质合同。现在,排污权交易线上进行,与电子营业执照的数据信息关联共享、互认互用,企业信息自动填写,保证了排污权交易主体的真实身份,免去了业务受理部门对申请主体合法性的核实环节,也保障了市场交易安全性。去年,全省首笔“企业码”排污权交易电子合同在永嘉签订。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温州还推行企业隐患整改预警提示单专项行动,去年预警提示3009家持有排污许可证企业,温馨提醒3.5万余家日常监管企业,帮助企业排查整改环境隐患问题8360个,免于立案处罚案件267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点绿成金
推动绿色发展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绿色发展大有可为。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在长三角区域得到广泛普及。温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也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眼下,温州全域推动EOD项目,致力于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目前全市EOD储备库累计收录13个项目,其中洞头区、海经区、瑞安市EOD项目已入国家库、乐清市EOD项目已入省库,合计总投资超百亿元。
沿着洞头环岛路一路畅行,绿化带上点缀着精致的街边小品,“一边是花海、一边是大海”的景观引人入胜……去年,总投资28.8亿元的“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开工,成为全国首例海洋类EOD项目。当地将四成项目资金投入生态环境治理,岛上祛疤添绿、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发展健康渔业等。通过全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康养产业开发等,洞头正努力迎接变化。
生态环境治理也为经济发展拓宽了新空间,开辟了新赛道。鹿城区丰门河、正岙河,经过多轮河道水生态修复治理,当地拆除周边5个旧村1700余户,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污染入河问题,还腾挪出1100亩有效空间,为12家亿元企业提供增资扩产保障,招引落地超亿元制造业项目6个,推动园区工业产值增长17%。
深化行业整治,推动绿色发展,也让产业发展一路“踏绿前行”。去年以来,温州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全面推动10个行业927家污染企业整治提升,率全省之先出台行业整治方案。其中电镀行业整治落实“一厂一策”,加大技改投入,推广“环保管家”服务,获得全省方案编制“揭榜挂帅”第一名;4090家涉VOCs低效设施企业完成全面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污染“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
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共处长三角,共建美丽生态。大美温州,气候宜居、风景宜人、山水宜游,持续发力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正在描绘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