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加快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杭州高新区(滨江):“硅谷天堂”点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周期下,一些地缘相近、产业互补性强的城市正在加快组建城市群,共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在长三角地区,一条G60高速公路,牵起了上海松江、嘉兴、杭州等沿线九座城,它们合力贡献了全国百分之十五的GDP、七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超两成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初步具备了对标全球知名科创走廊的综合实力。

  杭州高新区(滨江),是G60科创走廊上瞩目的存在。该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75.6%,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字经济综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上市企业数等指标均居浙江首位,成为长三角地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重要一极。

  作为国家高新区,高新区(滨江)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还对周边地区发挥着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率先探路工业上楼等集约用地模式,以不到浙江省0.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3.0%的GDP。如今,高新区(滨江)正在加快建设江南科学城、奥体滨江国际商务区等重点发展区块,继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出先行经验。

在迈向世界领先中

以超前谋划集聚科创资源

  G60科创走廊上,正在崛起一个科创新城——杭州江南科学城。

  引领杭州江南科学城起航的,正是世界首个“零磁”空间,即极弱磁大设施。它的全名是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这个主体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极弱磁场一旦建成,我国将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2023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杭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打造“杭州江南科学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联动创新发展新格局。

  打开杭州地图来看,江南科学城处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这“两廊”联动的核心节点上,若能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将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也将助力G60科创走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再展开江南科学城蓝图,整座城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以“三片筑核,两翼拓展”为结构。三片,即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和生态创意城;两翼,即智造供给小镇和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视觉智能园区。创新成果一旦产出,立马就有产业化承载空间。

  在一张蓝图的导引下,江南科学城的承载力、吸引力不断上升,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正在加速向这片土地集聚。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首先感受到了这股超强引力,他从北京来到杭州滨江,成为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他带来的,还有5个交叉研究平台、2个产业创新中心,以及1200人规模的研究、教学和产业化队伍。年内,极弱磁大设施本体的建设就将迎来“第一锨”。在此之前,江南科学城遵循“边建设边转化”原则,以心磁成像设备为首个转化成果,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已经在筹建当中。

  零磁医学、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正在滨江加速崛起,江南科学城如同一颗明珠,在G60科创走廊上熠熠闪光。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

以科学规划拓展产业空间

  长三角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同时,还肩负着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的使命。紧扣“高质量”这一发展主线,2023年,高新区(滨江)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83.4亿元、增长7%,总量列杭州第一。高新区(滨江)是浙江面积最小的县级行政区,区划面积只有72平方公里,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原有发展空间已接近饱和,如何拓展增量?

  如果你来到高新区(滨江)就会发现,作为杭州“工业第一区”,滨江并没有太多“摊大饼”式的厂房。在那些十几层甚至更高的现代化楼宇里,高附加值产业的办公与研发、生产过程在上下楼之间同时进行,大大提升了工业的承载力。

  如今,高新区(滨江)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迈出了新一步——建设工业综合体。工业综合体采用供地供楼双轨并行的模式,一旦交付,企业便可“拎包入住”。除了为企业建造生产研发制造基地之外,工业综合体更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配置了食堂、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大型会议室等服务设施。相比传统的供地方式,滨江更注重打造小而美的创新生态系统。

  3月开园的首个荟鼎智创中心位于智造供给小镇内,不同于传统平层式的厂房,它的容积率达到了2.25,专供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企业“上楼”。在高新区(滨江)的“一园三谷五镇”布局中,这样的工业综合体目前共有4个,在建的第二工业综合体,容积率可达3.497,它的外观类似于“摩天大楼”,是更为先进的“工业上楼”探路成果。

  回看滨江发展历程,在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下,一个个高能级的产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起风情大道6号,西至江陵路,长1791米,宽26米的物联网街正是典例之一。这条街上集聚了1400多家企业,一脚踩下去市值超亿元,它也被形象地称为“浙江最贵的街”。

  从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到浦沿智慧新天地……依托一个个高亩均效益的产业平台、地块,高新区(滨江)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866.1亿元、占该区GDP比重为75.6%,实现了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这也契合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线。

  如今,新一轮科学谋划已在蓄势——“大小莲花”西侧的三桥南区块,目前被命名为杭州奥体滨江国际商务区,区域面积达1.35平方公里,它承担着引进高端服务业、为滨江壮大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使命,有望成为G60科创走廊上的又一张城市封面。

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

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

  在G60科创走廊的宏大版图上,如何找准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高新区(滨江)本身是国家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在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路上,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围绕这一定位,高新区(滨江)深入推进创新提质,在加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上奋力突破——

  打造“1+2+6+N”科创平台体系,由布局建设向建设运营并重转变。在高新区(滨江),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主体将于年内开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均已落地。高新区(滨江)还正在推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创新研究院围绕智能物联、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长三角地区代表国家参与人工智能国际竞争率先探路。目前,基于“三数一链”框架体系,“中国数谷”已率先实现首个数联网枢纽节点建设部署,并与上海节点实现异地节点间的组网测试;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已落户“中国数谷”并取得一定进展,累计上架数据产品1767个,注册“数商”1254家,完成交易45.75亿元,拓展打造多个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专区、行业专区。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链接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已与上海南部高质量创新创业功能性支撑平台(简称“上高创”)共同设立上高创杭州基地,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四方共建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同时,作为9家国家高新区之一,杭州高新区(滨江)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践基地,并与上海张江等6家国家高新区进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党建合作共建签约。2023年,高新区(滨江)各类技术合同登记共7209项,技术交易总额453.6亿元,同比增长7.56%,年度技术交易额蝉联全省首位。

  挑起数实融合变革大梁,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加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的同时,高新区(滨江)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并在其中找准赛道、错位发展,培育了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机器人三大规模居浙江首位的产业集群。滨江企业也在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汽车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一,位于滨江的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连续6年位居国内汽车制造机器视觉领域市场份额首位。易思维创始人郭寅说:“选择长三角,正是看中长三角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如今,高新区(滨江)正在重点聚焦智能物联、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全力打造更高能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基础上,加快视觉技术在机器视觉、医学影像、自动驾驶、智能硬件等新赛道延伸拓展,为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贡献力量。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杭州高新区(滨江):“硅谷天堂”点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2024-06-02 浙江日报2024-06-0200010;浙江日报2024-06-0200016;浙江日报2024-06-0200009;浙江日报2024-06-0200017 2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