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农业也要向“新”而行

  范卫东

  5月28日《浙江日报》刊发《一颗枇杷卖四季,火了》的文章,报道台州路桥桐屿街道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从而致富农民的做法。无独有偶,当天《金华日报》也刊发了《兰溪杨梅从“六月红”走向全年红》的报道,反映兰溪通过建强全产业链,让杨梅鲜果“从前卖一季,现在销全年”。

  在传统观念里,杨梅、枇杷这类农产品,在市场上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了销售季节再难觅踪影,既让消费者无缘长期享受,也给农民的增收致富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杨梅,产摘旺季如逢雨水天气,会给采摘、口感、价格、销售都带来不小影响。正所谓,好收成要靠好年景,好年景未必有好收成。

  可喜的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让这种情况悄然发生改变。兰溪杨梅通过推广大棚设施,不仅让产量更稳定,光照更均匀,上市时间也比露天杨梅提前20多天。该市杨梅产业大脑的建设还进一步便利了政府监管、梅农服务。依托科技研发,杨梅汁等饮品更成为顾客的“心头好”。路桥的枇杷茶饮不仅行销四季,还卖到了国外。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当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

  设施给力、数据出力、品牌发力。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正不断显现其威力——设施农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窘境;直播卖货,改变了靠嘴叫卖的局限;轨道运输,改变了肩挑手提的劳作;数据监测,改变了大水漫灌的盲目;衍生产品,改变了当季销售的短促;科技赋能,改变了农产品丰歉靠天的尴尬。凡此种种,正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低效落后、劳神费力的状况。

  当然,任何创新都要基于当地实际,都要基于农产品自身的品质、潜质,一哄而上地改变品种,不切实际地发号施令,只会让农民更难、农业更难。政府需顺时应势,加强科技扶持、政策扶持、数据帮扶,助力农民创新与探索,齐心协力唱响“助农歌”“富农曲”。

  兰溪、路桥等地的做法,让农业不仅玩得转,而且玩得溜。希望有更多地方农业向“新”而行,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路子。如此,才能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农业也要向“新”而行 2024-05-31 26879444 2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