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绍兴城西“运河园”工程建设者邱志荣——

自觉保护 自信践行

  我出生在浙东运河古纤道南岸的阮社古村。记得在我年幼之时,母亲就带着我行走在运河边,对我说:这是一条北通京城、东连大海的河流,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官塘”。运河及两岸丰盛的物产养育了我,深厚的人文栽培了我。当时的河水清澈见底,河中那取之不尽的鱼虾,带来儿时无限奇趣与收获;河上那方圆如画的太平桥,白玉长堤之下的千孔绿波,又留下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回忆。从那时起,“古运河是家乡的瑰宝,必须把它保护好”的文化自觉,已然镌刻进我的心里。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有一天来到运河边,见纤道上多处出现桥倾岸坍,不少地段的条石被人运走用作建房基石,我不胜愤慨,生平第一次写信给《浙江日报》,呼吁对此进行严格管理和保护。这封信被报社转给了绍兴文物管理部门,得到重视。几年后,见太平桥上一块护桥拦石不翼而飞,我又致信《绍兴日报》,市文管处还专门就此事作了调查。

  更有缘分的是,我后来在绍兴水利部门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对古鉴湖、古运河进行了全面调查考证,又在著名学者陈桥驿、周魁一的指导下写了越国水利、鉴湖、山阴故水道等多篇文章,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此后,如何发掘好运河沿岸风物人情,如何加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成为我工作和研究的不变主题。

  还记得2002年,绍兴决定对浙东古运河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其中包括建设绍兴城西“运河园”。当时,大运河申遗工作尚未开展。我作为“运河园”工程的主持人,与同事们一起调研走访,确定建设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我们收集了民间旧村改造遗存的3万余米老条石、2万余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老石亭、古桥等文化遗存,用于“运河园”的布置,建成了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之路、缘木古渡等6个景点。如今,该工程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主体部分。

  2019年以来,我参加了浙东运河文化园的规划与筹建,参与撰写了博物馆展陈大纲文本。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这对我们这些参加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的一方水土发挥所长、作出贡献,是我的幸运。我将继续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写下去,当好自觉的保护者、自信的践行者。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自觉保护 自信践行 2024-05-27 26853978 2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