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塘岛上领路人
——追忆中国螺杆之都奠基人何世钧
本报见习记者 周杭琪 通讯员 马乾伦
5月15日,碧空如洗。一向湍急的西堠门水道流经金塘岛时,似乎放慢了脚步,其声呜呜然。
金塘岛向东,舟山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中国螺杆之都奠基人、金塘“螺杆之父”何世钧的遗像,悬挂在纪念大厅,鲜花、翠柏簇拥之下,是他上下求索的一生。5月10日13时50分,何世钧因病医治无效,在舟山逝世,享年87岁。
告别仪式当天,社会各界代表、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队伍绵延。有的人静静伫立、神色哀伤,有的人围在一起、轻声低语,与何世钧的交往点滴,一幕幕浮现眼前。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凭一双“爱国敬业工匠手”,一生走“创新创业革新路”。诚如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粟东平所言,我们为失去一位典型的浙商深感悲痛和惋惜,但在中国塑机行业的发展史上,何世钧的传奇故事将永存,照亮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砥砺奋进、挺立潮头。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创立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螺杆的企业
红肿了双眼,穿过夹道而立的数百个花圈,再穿过夹道而立的数百名吊唁者,5月15日一大早,粟东平专程从北京赶来,送别何世钧——她亲切地称其为“何伯伯”。
“老爷子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浙商代表,也是一位令人非常敬重的长辈。”回忆翻涌,粟东平又红了眼眶,但一说起“何伯伯”和中国改革开放脉搏相呼应的创业史,她的眼神逐渐坚定。
20世纪80年代,何世钧任金塘沥港农机厂技术副厂长。在参加国际塑料机械展销会时,偶遇一群上海工程师准备购买国外制造的螺杆。其中一套生产化纤的Vc403螺杆要卖3万美金,电缆机配套的BM型直径45毫米螺杆卖1万元美金。彼时,50元人民币就能养活一个家庭一个月。
“一根螺杆竟然卖到如此天价,真是太欺负中国人了。即使用银子做材料,也不用这么贵。要是我来做用不了几千元!”不甘心做缩头的“鸵鸟”,何世钧十分愤慨。
闻言,上海熊猫电缆厂的张工程师问:“你真的能做?”何世钧自信满满地回答:“能!”
关乎国人志气,这一场试验,知识储备丰富的何世钧全力以赴。
在妻子殷芝娥支持下,他向亲朋好友借了8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动手试制。
经过近半个月的昼夜奋战,何世钧在当时现有车床上完成了“专用螺杆铣床”的设计开发和改造,成功研制中国第一代首台螺杆专用铣床。随后又用了34天时间,试制出了10根BM型螺杆。
螺杆是造出来了,但性能到底行不行?带着第一批螺杆,何世钧从金塘出发前去上海交货。“说好3个月交货,还不到2个月就做好啦?”见到何世钧,上海的工程师们满脸惊喜,打开包装箱后,锃亮的螺杆又让他们连连叫好。
送生产部质检测量后,何世钧试制的10根螺杆尺寸均符合图样要求,且产品理化性能也与进口螺杆一致。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相互拥抱,欢呼庆贺。
第二天早晨,何世钧返程回家。看到他双手空空,妻子安慰说:“螺杆丢到黄浦江了? 没关系,我们可以摆摊去修自行车、缝纫机,也能过日子嘛!”
“螺杆,他们全收下了。每根卖了3000元!”此后,何世钧用挣来的第一桶金,继续增添设备和人员,投身螺杆制造。
在当时舟山地区行署领导的支持下,何世钧又成立了东海制塑螺杆厂,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生产螺杆料筒的厂家。后来他还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金海螺”商标。自此,中国螺杆专业制造的时代大幕缓缓揭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又踩准了时代节奏,“何伯伯身上集中了企业家的勇敢、科技人员的创新,还有把理想变成现实的工匠精神。”在粟东平看来,正是有何世钧这样的一批开拓者和先行者,国内塑机产业加速出海。“5年前,业内对一些国外品牌是仰视的,如今,已从平视过渡到俯视了。”她表示,走过何老走过的路,新一代中国塑机人的天地将更加广阔。
吃水不忘挖井人
浙东海岛铸就中国螺杆之都
金塘岛是舟山的第四大岛,与舟山本岛一水之隔。这里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悬水海岛,自诞生第一根螺杆以来,这片充满梦想的土地,逐渐将独特的“螺杆经济”链条,从浙东延伸至世界各地。
吃水不忘挖井人。追悼会现场,何世钧的徒弟翁志康难掩悲恸。“1975年,我17岁,当时就拜他为师了。”翁志康现在已是舟山一家螺杆公司的董事长,他记得,何世钧去过五金厂、船厂,后来又到农机厂,再到自己创业,其间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技术、创业心得。
刚刚开始做螺杆的时候,整个舟山没有氮化处理技术,得跑到上海制笔厂去做处理。“师父和我就用木箱把螺杆装好,从十六铺码头一箱箱背到22路公交车,下了公交再背到制笔厂,回去也是这样。”年轻的翁志康,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在心里种下一颗艰苦创业的种子。
跟随何世钧的脚步,金塘百姓也纷纷下海创业,探索“小作坊”家庭生产,更凭着低廉的成本、过硬的质量,改变了当时只有西方国家和大型企业才能生产螺杆、机筒的局面。
那时起,浙江块状经济版图,有了金塘的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后,金塘人为了摆脱贫困,办过服装厂、羊毛衫厂、塑料厂,华侨也来办过獭兔养殖场、袜厂、家具厂等,均由于物流不便、成本高昂等原因,很快被外地企业超越。
“只有何老首创的螺杆料筒,在金塘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金塘管委会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每一个金塘人都在何老的发明创造中获益良多。
听闻领路人逝世的噩耗,浙江中扬螺杆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兵倍感痛心,一句句照拂后辈的叮嘱言犹在耳。他也明白,这位一步步带领金塘螺杆私营企业勇敢挤进中国螺杆市场的前辈,转身离开的背影里,藏着技术创新、洞悉市场之道。
2006年,金塘首次被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螺杆之都”,2019年12月再次被授予该项称号。目前全国75%以上螺杆产品来自舟山金塘,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规模。2023年,金塘螺杆产业实现产值79亿元。
“有人问我,自己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把技术告诉别人?”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何世钧曾谦卑地说,“我觉得技术是个有用的东西,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很有意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弥留之际心系产业二次腾飞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5月初的一天,妻子和长子何海波守在何世钧的床前。病榻上的何世钧,饱含深情地将这句诗念给亲人们听,并向妻子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辈子,一句话。何世钧的徒弟徐和能何尝不明白,这句情深似海的诗,也饱含着师父对新时代金塘螺杆行业的期待。
“师父在时,我和师父经常交流,不管是技术革新还是市场开拓,他的理念都很超前。”喊一世师父,受一生恩惠,当年17岁就跟在何世钧身后的徒弟,如今已成为金塘螺杆行业的中流砥柱,也和一众师兄师弟们思考金塘螺杆二次腾飞的突围之路。
20天前,4月26日,徐和能前去探望何世钧。“那一天,师父很虚弱了,他还是惦记着未来金塘螺杆行业的发展。”每每想到这里,他心如刀割。
企业技术如何摆脱依靠引进和仿制?同类企业又如何避免产能过剩?……
即便“中国螺杆之都”声名在外,但正如一根螺杆需要打磨光面,才能拥有光彩熠熠的纹理。可眼下,低成本制造、低价格竞争,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成本竞争的格局正在改变。加之塑料工业品种多、门类杂,各个企业负责人理念又不尽相同,这些内部的瓶颈、局限不容忽视。
“合力谋求发展之路!”那一天,师徒俩说了很多。最后,何世钧用力地握住了徐和能的手,久久没有放开。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如今在金塘,越来越多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生代企业家,正走向台前,努力挑起大梁。“机器红利”代替“人口红利”也日渐成为共识,全岛认识到“智造”重要性的螺杆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以勇者的姿态不断前行。
何老告别仪式次日,即5月16日上午,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金塘海底隧道将从宁波和舟山侧同时开始相向盾构掘进。不久的将来,金塘,以及整个舟山,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